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朱熹的道德修养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05:03

  本文关键词:朱熹的道德修养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政府人员的官德建设、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一直是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的关键,也是历代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就一直致力于复兴正统儒学,他在二程的思想基础上,融合佛道思想并对儒家的义理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形成了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可以说,“他自己成了这一学派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的学说日后为学界所公认,也为国家所采纳”①。道德修养理论是朱熹思想的主线,贯穿了朱熹伦理思想的各个方面。在道德修养的主旨上,他认为只有从统治者自身的“正心”出发才能够感化朝臣,匡扶朝纲,纯化社会风气。而万民受风气感化也必能拥护爱戴统治者,最后就能够归于儒学的最终目的,即治道,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秩序的整顿与安定;在道德修养说的基础上,朱熹认为道德规范的是理的体现,是神圣至上的,理的分有不同,造成了人区别于物,而人因为“气禀”的清浊出现了道德上的差异,这就需要道德修养来进一步加强心对于“性及情”的主宰作用,真正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在道德修养的具体做法上,朱熹将其大致分为内外两种途径。认为由外在的格物,再通过内心的持敬达到理的贯通,从而做到致知、穷理,臻于通天理的纯然境界。朱熹极其重视道德修养,并将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上,对于我国的“德治”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立足于当代,我们在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官员的诚信建设,进一步重视道德动机的考察,加强道德行为的实施,促进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朱熹 天理人欲 道德修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5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9-10
  • (一) 选题的理由9
  • (二) 选题的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10-13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3
  • (三) 该课题的研究趋势13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13-14
  • (一) 演绎推理的方法13-14
  • (二) 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14
  • (三) 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方法14
  • (四)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4
  •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14-15
  • 第一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主旨15-25
  • 一、正君心以立纲纪15-18
  • (一) “皇极”新解16-17
  • (二) 扶持纲常17-18
  • 二、新民以敦风俗18-21
  • (一) 推己及人19
  • (二) 德以养民19-21
  • 三、复礼以重建秩序21-25
  • (一) 以理释礼21-22
  • (二) 克己复礼22-23
  • (三) 以礼为政23-25
  • 第二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形而上基础25-33
  • 一、理气论25-27
  • (一) 伦理道德的至上性25-26
  • (二) 气禀的先天差异性26-27
  • 二、理一分殊27-29
  • (一) 理本体的一源性27-28
  • (二) “分殊”的多样性28-29
  • 三、物之理与人之理29-33
  • (一) 万物之理的先在性29-30
  • (二) 人与物之理的贯通性30-31
  • (三) 物与人禀理的偏正性31-33
  • 第三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人性基础33-41
  • 一、性即理33-34
  • (一) 理的具体内容33
  • (二) 本性的合道德性33-34
  • 二、性情论34-37
  • (一) 未发与已发35-36
  • (二) 心统性情36-37
  • 三、理欲观37-41
  • (一) 严辨理欲37-38
  • (二) 重义轻利38-39
  • (三) “存天理灭人欲”39-41
  • 第四章 “居敬”、“穷理”的道德修养方法41-50
  • 一、格物致知41-44
  • (一) 补“格致”传41-42
  • (二) 致知在格物42-44
  • 二、涵养用敬44-46
  • (一) “敬义夹持”44-45
  • (二) 诚意正心45-46
  • 三、即物穷理46-50
  • (一) 穷人伦道理46-47
  • (二) 穷理的途径47-48
  • (三) 居敬与穷理48-50
  • 第五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现代启示50-59
  • 一、道德责任主体的建构50-51
  • (一) 强化民本的道德信念50-51
  • (二) 加强官员的道德建设51
  • 二、道德实践体系的落实51-54
  • (一) 重视道德动机的考察52-53
  • (二) 加强道德规范的践行53-54
  • 三、道德自由境界的达成54-56
  • (一) 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54-55
  • (二) 促进道德自由的实现55-56
  • 四、做全面发展的人56-59
  • (一) 注重德、智的平衡56-57
  • (二) 促进知、行的贯通57-59
  • 参考文献59-63
  •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发表情况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邹顺康;;朱熹道德修养思想简论[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2 徐公喜;;朱熹理治社会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徐泉海;;试论朱熹理欲观的现代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3年02期

4 殷慧;;宋代儒学重建视野中的朱熹《仪礼》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毛珠峰;;朱熹对“明明德”之诠释[J];南都学坛;2013年02期

6 冯兵;;朱熹的礼治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叶青春;;“性”的失语与“情”的独语——以朱熹为重点的儒家性情思想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8 蒙培元;;论朱熹敬的学说[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魏志远;;由“格物致知”看朱熹的理学地位——对朱熹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再认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朱熹的道德修养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5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