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二重属性的差异协同及其“和谐”价值
本文关键词:人的二重属性的差异协同及其“和谐”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自诞生以来就不是任何一种单一性的存在。人来自自然而又生活在社会中,由物质构成而又有精神、会思想,依托肉体而又离不开灵魂。这些二重属性及其矛盾和张力构成了人的二重性存在,而矛盾和张力容易造成人的本质的撕裂以及人的和谐的破坏。因而运用协同理论协同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对于认识人的本质与和谐、防止本质的撕裂与和谐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作为二重属性的一对范畴,对它的协同必然体现为人的整体存在的和谐。协同理论认为,基于合作与竞争的自组织运动是任何一个系统实现协同效应的根本方式。在人的二重性系统中,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人的综合性,而人的社会性由于精神的参与又不断生成了人的超越性,即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超越,其本质是精神性对于自然性的超越。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实践统一体,任何情况下人都绝对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任何一方的偏废都是对人的本质的遮蔽;人的超越性就是人作为精神主体超越自然规定性,主要表现为生活对生存、精神对物质、“类”存在对个体存在、无限对有限的超越。其中,超越性是综合性提升发展的动力,综合性是实现超越性的前提和基础,二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的协同发展本质。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协同同时造就了和谐人。和谐人本质上是由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通过合作与竞争的自组织过程而产生的结果,即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和谐人具有过程性与结果状态性,体现为作为过程的和谐人与作为结果的和谐人。作为过程的和谐人在于自组织运动的过程性、系统运动的一般轨迹以及和谐概念的理想引导性;而作为结果的和谐人则在于序参量的目的性以及协同具体性与针对性的实现。其中,作为过程的和谐始终是由作为理想结果的和谐关照的过程,作为结果的和谐是作为过程的和谐的发展归宿,从而形成“过程—结果—过程”和谐模式,和谐人就在这种模式中生成。和谐人的生成既具有目的价值也具有工具价值,和谐人本身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目的价值是和谐人作为目的而对其自身以及和谐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工具价值是和谐人作为工具而对他人以及和谐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和谐人要求对其工具价值进行目的化处理。
【关键词】:人的二重性 人的综合性 人的超越性 和谐人 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5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0-13
- 三、研究的创新点及方法13-15
- 第一章 关于人的二重属性理论15-27
- 第一节 人的二重属性概念界定15-18
- 一、历史上人的二重性存在理论15-17
- 二、人的自然属性17
- 三、人的社会属性17-18
- 第二节 以往单一人性论及其造成的理论和实践困境18-27
- 一、自然属性单一人性论19-20
- 二、社会属性单一人性论20-22
- 三、单一人性论造成的理论困境22-24
- 四、单一人性论造成的实践困境24-27
- 第二章 人的二重属性的差异协同27-50
- 第一节 协同概念及基本观点27-31
- 一、协同效应27-29
- 二、伺服原理29-30
- 三、自组织原理30-31
- 第二节 人的综合性与超越性31-43
- 一、人的综合性31-36
- 二、人的超越性36-40
- 三、人的本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协同40-43
- 第三节 协同理论协调人的二重属性:和谐人的生成43-50
- 一、作为过程的和谐44-45
- 二、作为结果的和谐45-48
- 三、和谐人在“过程—结果—过程”模式中生成48-50
- 第三章 和谐人生成的价值50-66
- 第一节 和谐人生成的目的价值50-54
- 一、和谐人是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存在50-51
- 二、和谐人是体证和感受自身和谐的目的性存在51-53
- 三、和谐人是体证和感受和谐社会的目的性存在53-54
- 第二节 和谐人生成的工具价值54-60
- 一、和谐人是他人实现和谐的工具55-56
- 二、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承载主体56-57
- 三、和谐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57-60
- 第三节 和谐人的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60-66
- 一、和谐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61-62
- 二、和谐人的利己与利他的统一62-64
- 三、和谐人的工具价值的目的化处理64-66
- 结束语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0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兴;;对传统“和”与“和谐”理念的解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田军里;;和谐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精神[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董恒宇;;中国哲学在新世纪的价值与使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4 范来福;王燕波;;以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1期
5 文军;;从文化差异看和谐社会之建设——简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J];伦理学研究;2009年04期
6 成正兴;;和谐社会视角下人的和谐发展[J];发展;2010年02期
7 白永强;;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J];文学教育(中);2010年02期
8 张耀影;;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宗教和谐问题[J];党史文苑;2010年10期
9 周章毅;;什么是和谐[J];求实;2013年S1期
10 李绪堂;刘长明;;和谐之力——一种发展正能量的和谐解[J];东岳论丛;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桅;;和谐世界观的三重内涵[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唐秀年;;和谐的校园 师生的乐土[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泽森;;兴国济世的优方良策——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价值[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韩旭云;;学科间的和谐与教师成长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5 宋桂莲;;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6 徐廷树;;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老龄社会[A];陕西省“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晓光;;以发展求和谐 以和谐促发展[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第十一届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风采及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柳菊兴;;转变政府职能:基于和谐理念平台上[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隋思喜;;关于“和谐”理念的实践性思考[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宾友;隋旭波;;构建和谐学校的实践与思考[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良;说和谐[N];人民日报;2003年
2 李学举;建设和谐社区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N];中国社会报;2005年
3 朱继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N];北京日报;2006年
4 ;认真践行“促和谐”的执政追求[N];巴中日报;2007年
5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洪宝圣 王金喜;坚持不懈,追求学校的和谐发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6 孙丰;宽城强化四个“更加注重”促和谐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7 苏宝梅;以和谐教育培养亲生态人口[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池年喜邋杨杰;行走在和谐教育的路上[N];中国教师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构建和谐石化必须保持稳定[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孙家正;和谐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主导取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成;和谐教育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何忠国;以和谐看待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4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潘海生;大学集群和谐发展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周小毛;和谐稳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史家亮;“中论”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双琴;《论语》“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教育观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业伟;人的存在和谐的哲学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先进;论和谐视域下的医学及其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严俊君;社会和谐的价值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王若飞;人、自然与科技和谐关系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杨帆;论文明的和谐[D];外交学院;2010年
8 周丽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霏;教育应有的和谐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霍冬冬;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人的二重属性的差异协同及其“和谐”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15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