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元前弟子礼仪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3:14
【摘要】:中国古代弟子礼仪是指古人在少儿时期所要学习并遵守的关于事亲、敬长、衣冠、饮食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规范。它作为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形成和流传,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形成都影响巨大。 弟子礼仪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文章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将弟子礼仪系统分为“事亲长”和“正己身”两部分。其中“事亲长”主要是以父母、老师和其他尊长为施礼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培养晚辈对尊长的恭敬谦卑之心,以达到“明人伦”的目的。“正己身”主要是对于个人自身做出的礼仪规范,目的在于培养儒家理想下的“君子”。这些礼仪规范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从后世文献的记载来看,其中对于弟子礼仪的规定也大都是在此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和完善。 早在先秦时期,男女弟子的礼仪规范就已存在很大的差异。就文字数量来看,弟子礼仪的记载偏重男性,但就内容的约束程度来说,女性弟子礼仪的约束程度要远远超过男性弟子礼仪的。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女性弟子礼仪主要分为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四个方面,并分析得出其实质是为了培养古代妇女以“卑弱”为美的思想、塑造她们敬顺守节的性格,使妇女安于将终身置于家室之内,为夫家终身勤苦,了此一生。女性弟子礼仪经宋明理学的改造,尤其是在朱熹将“天理”与传统的“三纲五常”联系起来之后,对女性的禁锢更加的严苛起来,到了明清之际,更是有向极端发展的趋势。 弟子礼仪包含了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必定受到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而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其中,影响弟子礼仪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点,即生活习惯的改变,宗教文化的熏染,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自先秦至宋末,尤其是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之后,弟子礼仪中包含的经典礼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尊师重道”等一系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宋代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改进和印刷业的发展,弟子礼仪类作品的数量大大增加,内容更加完整,细节更加完善。究其本质来说,这类作品都是对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蒙以养正”的观念为中国古代教育之共识,弟子礼仪教育也因此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92;K89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顾金玲;;“知书达礼”思想初探——试评《弟子职》教育思想[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杜世纯;《管子·弟子职》教育思想新探[J];管子学刊;2005年02期

3 梁巍;刘毅;;宋代蒙学阶段礼仪教育的现代特征及其意义[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6期

4 皮伟兵;;论先秦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宗法血缘基础[J];求索;2007年01期

5 戴庞海;;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敬梓;《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吴彦霞;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小玮;中国古代学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4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74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a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