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
发布时间:2020-09-10 17:06
我国的人口调控政策一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西方人权问题的诘难;二是关于人口自身变化所带来的质量、结构等问题的挑战。在怎样的伦理维度下设计、建构我国的计生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人口政策的有效施行,更关系到我国近期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人口态势,乃至经济、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西方学者自马尔萨斯人口论,至近现代的人口爆炸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人口零度增长理论等均从人口增长与环境限度的视角提出应适度调控人口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对控制人口所面临的生育权与发展权的矛盾,中西方学者或者强调前者,或者强调后者均做出了富有意义的探讨。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则为人口政策建构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根本依据。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在简单回顾了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内涵在于其“合理性”:其一,人口政策应具有其存在的内在合法性基础(为何而存在);其二,在其实现理想人口目标的进程中应能够公正地分配人的权利、义务、尊崇人的价值、尊严,关注人的完善与发展(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全文便是以此“内涵”为核心来展开的。 首先从论述人权多个维度(即生育权、生存权、发展权)的相互关系入手分析生育主体的生育权利与义务,从而论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计生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论证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人是手段,更是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计生理念,公正地对待人,关注人的价值、尊严、需求与发展,从而实现人口控制政策的目的善与手段善的统一。最后,从“以人为本”的计生理念出发,针对我国人口形势,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政策,规避并化解人口风险,从而在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状态下实现人口转变。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揭示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即人是手段、更是目的,从而在辨析生育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论证计生政策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以人为本的计生理念。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理论与实践相合的思路,在当前我国的人口态势之下,为化解人口风险、实现人口转变、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控制政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在简析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并回顾我国人口政策历史沿革之后初步界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B82-052;C924.2
【部分图文】:
割体制障碍的消除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都会促使农村。因而政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若从我国特殊的人口转移背景出和未来人口态势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那么农村地区人口状决定了政府应地其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以普及其初等教育和现有劳动力年龄段人口的培训力度。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实不仅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现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高质量、高层次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尚有很大缺口。据“五普”资料预测各级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在 2006 年前)人口数逐年下降,由 2000 年的 1.245 亿人减少到 2003 年的降到 2006 年的 8591 万人;初中学龄段人口(12—14 岁)从 到 2001 年的最高峰 7600 万人后逐步下降,到 2010 年只有 43段(15—17)岁人口 2004 年达到最高峰为 7600 万人;高等教)人口 2008 年达到最高峰(见图 5-1)
本文编号:2816080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B82-052;C924.2
【部分图文】:
割体制障碍的消除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都会促使农村。因而政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若从我国特殊的人口转移背景出和未来人口态势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那么农村地区人口状决定了政府应地其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以普及其初等教育和现有劳动力年龄段人口的培训力度。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实不仅是社会各阶层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现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高质量、高层次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尚有很大缺口。据“五普”资料预测各级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在 2006 年前)人口数逐年下降,由 2000 年的 1.245 亿人减少到 2003 年的降到 2006 年的 8591 万人;初中学龄段人口(12—14 岁)从 到 2001 年的最高峰 7600 万人后逐步下降,到 2010 年只有 43段(15—17)岁人口 2004 年达到最高峰为 7600 万人;高等教)人口 2008 年达到最高峰(见图 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涌平;决策的困惑和人口均衡政策——中国未来人口发展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张存威;当代中国“人口爆炸”的政策与理论根源[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5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程武扬;我国人口再生产政策演变简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阳义南;家庭资助计划: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政策创新[J];人口与经济;2005年01期
8 穆光宗;以人为本的人口战略: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08期
9 刘骧东;制度创新 天下善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体系研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05期
10 杨中新;人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人口学研究的重要课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韩庆祥;[N];光明日报;2004年
2 穆光宗;[N];学习时报;2004年
3 张晓玲;[N];学习时报;2005年
本文编号:2816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1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