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的三种意义之辨析——兼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构建
【文章目录】:
一 “中国伦理学”的三种意义
二 构建何种意义上的中国伦理学
三 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中国特色
四 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W.F.弗兰克纳;伦理学与环境[J];哲学译丛;1994年05期
2 赵昆;;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3年01期
3 晏辉;;伦理学把握生活世界的三种方式[J];求是学刊;2010年04期
4 肖德武,马来平;科技伦理学何以可能——评《现代科技伦理学》[J];理论学习;2005年04期
5 思朗;伦理学的大视野——《理论伦理学》读后[J];江汉论坛;2002年03期
6 萧成勇,张利;计算机伦理学及其本质问题略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3期
7 杜振吉;伦理学的现状及其出路[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赵修义;市场经济、经济学与伦理学[J];学术月刊;1994年02期
9 罗国杰;十年来伦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道德与文明;1991年01期
10 段文阁;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新探索——评张应杭的新作《伦理学》[J];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彦华;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D];复旦大学;2014年
2 高辉;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4 宋同飞;责任伦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D];中南大学;2013年
5 齐贵云;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杨玉荣;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黄济鳌;非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休谟伦理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封;论叔本华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玲;对关怀伦理学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曹秀娟;身体伦理学对生命伦理学的批判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维斌;风险伦理学建构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铮;从两种意向性到两种伦理学:现象学视域下的身体、技术与伦理[D];苏州大学;2015年
6 高山奎;舍勒伦理学的价值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衣永红;责任伦理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华侨大学;2005年
8 邬胜利;无原则的伦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中伟;安乐死合法化的伦理学证明[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文洁玉;康德伦理学中“责任”范畴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56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5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