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5 07:25
  受到清教家庭氛围影响的弗兰西斯·哈奇森,在吸收了洛克的“感官”学说以及沙夫茨伯里的情感主义理论后,创立了以“道德感官”为理论基石,强调“仁爱”的道德情感理论体系。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先驱人物,哈奇森的道德情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科学和理性被视为人类新的救世主的那一天起,人类其实也开始面临另一种形式的威胁,过度推崇理性和科学使得人类的心灵和精神生活被忽视。作为人情社会的中国,情感理论的研究是我们不得不担负起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阐述了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在英格兰和苏格兰1707年“合并事件”的影响下,哈奇森吸收了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精华并对霍布斯自利的人性观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仁爱”为特征的积极的人性观。对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的研究,不仅将促进我国道德心理学和价值论思想的丰富与完善,而且在现实层面上,也期望将其道德情感思想的研究运用于完善当今我国的道德教育、改善社会的道德冷漠以及矫正社会管理中的“制度性羞辱”等问题。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哈奇森的生平简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第一节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的动荡
        二、经济的复兴
        三、文化的变迁
    第二节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洛克的“白板论”与“经验论”
        二、沙夫茨伯里“仁爱”的情感理论
        三、“清教”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第二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乐观的整体人性论
        一、人性论中“无罪、乐观”的特性
        二、人性具有内外部的整体性
    第二节 道德感官论
        一、“感官”的定义与分类
        二、“道德感官”的特征与原型
    第三节 道德情感培养论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
        二、道德与情感的内在关系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第三章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促进道德心理学的丰富与完善
        二、对当前价值论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道德情感教育的现实路径
        二、改善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的道德冷漠问题
        三、矫正社会管理中的“制度性羞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斯洛特对哈奇森“道德感官”的“复兴”[J]. 李家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2]论弗兰西斯·哈奇森的情感正义观[J]. 李家莲.  道德与文明. 2015(03)
[3]对自爱与偏狭的教化:哈奇森道德哲学的概念与体系[J]. 陈晓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4]“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与功利主义精神——论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然情感理论[J]. 陈晓曦.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5]论弗兰西斯·哈奇森的道德代数法[J]. 李家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6]哈奇森善恶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元素探析[J]. 李晓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04)
[7]弗兰西斯·哈奇森人性论思想探析[J]. 李家莲,阮竹漪.  黑河学刊. 2013(11)
[8]试析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J]. 罗石,郭敬和.  伦理学研究. 2012(01)
[9]英国近代道德起源理论的演进逻辑——从霍布斯、哈奇森到休谟[J]. 刘水静,邓扬麒.  江西社会科学. 2011(10)
[10]理性、情感与道德区分——兼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情感主义学派的论证及意义[J]. 陈晓曦.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5)

博士论文
[1]道德意识结构与情感秩序:哈奇森的道德哲学研究[D]. 陈晓曦.复旦大学 2012
[2]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 关巍.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孟子与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比较研究[D]. 王秋实.江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19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19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