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

发布时间:2021-04-23 18:23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转型,客观上要求传统道德体系向新型道德体系转变。从理论意义上来讲,道德变迁具有道德意义上的合理性。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合理性限度,与积极影响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公共道德和公民道德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不仅不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且更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道德的进步性是显著的、实在的,而且具有趋势性,而道德的退步则具有暂时性,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秩序,实现社会平稳转型,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道德变迁的进程
    2.1 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道德
        2.1.1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的社会道德状况
        2.1.2 “文革”对道德造成的危害
        2.1.3 对计划经济时期社会道德的评价
    2.2 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道德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新变化
        2.2.2 市场经济时期社会道德的新特点
3 道德变迁的原因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变迁的理论
        3.1.1 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3.1.2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3.1.3 道德与文化的关系
    3.2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现实原因
        3.2.1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经济原因
        3.2.2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政治原因
        3.2.3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文化原因
4 道德变迁的分析与评价
    4.1 道德变迁的积极效应
    4.2 道德变迁的消极影响
        4.2.1 道德变迁消极影响的表现
        4.2.2 道德变迁消极影响的理论审视
    4.3 道德变迁的评价
5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消解道德变迁的消极因素
    5.1 强化道德的内在机制
        5.1.1 强化道德的内在评价机制
        5.1.2 强化道德主体的自律机制
    5.2 优化道德的外部环境
        5.2.1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5.2.2 加强制度建设,依托法治加强德治
6 加强荣辱观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6.1 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6.1.1 道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6.1.2 道德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发展活力
        6.1.3 道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调节机制
    6.2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6.2.1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6.2.2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
        6.2.3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155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55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