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06:04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规则伦理的普遍性和不偏不倚性无视情感的伦理价值,造成理性与情感、动机与理由、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分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情感-理性的统一体,情感是灵魂的必然组成部分,受到理性的规约和引导。而德性是情感、理性的中道,不仅是正确行动的品质,也是正确情感的品质,是理性慎思与情感欲求的相互自洽。公民性情的卓越和城邦民主制度的维持都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和对情感的驯化,从而情感是实现个人和城邦的善和幸福的重要条件。认知性是情感的内在属性,情感的内在构成中包含着强烈的认知成分,是连接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的桥梁和纽带;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修辞术和伦理学对诸情感的解释中,也融贯在对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理解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人特有功能的完好发挥,品质的善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情感与实践和德性的关系错综复杂,情感蕴含着实践的目的,并关系着实践的正确,而且实践推理的有效性不能完全排除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和偶然因素、现实情境的影响。此外,道德德性、实践智慧、德性养成等也无不受到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对情感活动机制的把握对理解情感与人们实践活动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亚里士多德“情感”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其与实践和德性之间的关联,试图从“情感”的角度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研究寻找道德心理资源;并根据学界对现代规则伦理学存在的弊病的讨论,进一步揭示出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所具有的理论优越性,为现代道德困境的破解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完善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情感 德性 认知性 实践正确 道德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7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8-9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4-17
  • 一、研究内容14-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16-17
  •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的产生背景17-24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7-20
  • 一、情感为说服论证服务17-19
  • 二、情感维系城邦共同体19-20
  • 第二节 理论背景20-24
  • 一、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情感”思想20-21
  •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对“情感”的考察21-24
  •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的主要内容24-49
  • 第一节 情感与灵魂24-32
  • 一、情感是灵魂的必然部分24-25
  • 二、情感是实现善和幸福的条件25-27
  • 三、认知性是情感的内在属性27-32
  • 第二节 情感与实践32-40
  • 一、情感蕴含着实践目的32-35
  • 二、情感关系着实践正确35-37
  • 三、情感和情境制约着实践推理的有效性37-40
  • 第三节 情感与德性40-49
  • 一、情感对道德德性的特殊作用40-43
  • 二、情感欲求与实践智慧43-45
  • 三、情感训练与德性养成45-49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49-58
  • 第一节 理论价值49-54
  • 一、“情感”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地位和作用49-51
  • 二、普遍性与不偏倚性:当代德性伦理对规则伦理的批评51-53
  • 三、为当代德性伦理学提供道德心理资源与向度53-54
  • 第二节 现实意义54-58
  • 一、破解道德困境应重视情感的伦理价值54-55
  • 二、公民道德教育应是包含情感的德性教育55-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季;;情感方式(组诗)[J];朔方;1989年11期

2 王一川;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J];文艺争鸣;2004年01期

3 马立新;;自由情感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丁东;情感论纲[J];晋阳学刊;1987年06期

5 孙学功;道德情感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年01期

6 潇琴;;解读另一种情感方式——读雷智华小说[J];泉州文学;2007年10期

7 张军;;戏剧情感[J];戏剧文学;1991年Z1期

8 刘一兵;;电影与情感[J];大众电影;2006年19期

9 杨健民;;情—感觉中的情感内化与感觉变异[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0 乔纳森·弗洛姆;李轶南;;互动、表演与情感[J];艺术学界;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一川;;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兼谈后情感文化[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文轩;现代情感的古典诠释[N];文艺报;2002年

2 刘士林;中国话语与中国情感[N];人民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宇;寻寻觅觅的情感世界[N];菏泽日报;2010年

4 海男;不为“爱”所困[N];云南日报;2000年

5 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杜学文;融入火热生活 表现伟大时代[N];中国文化报;2014年

6 李沛珂;搭起社区沟通新渠道微博让生活更加精彩[N];兰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刚;油画语言的情感表达[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2 于伟彪;知行背离干扰下的健康道德情感生成机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创艺;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邓佩琪;论语文教学中非常态学生的情感矫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佳宜;论儿童的价值情感及其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琳;情感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立敏;高等学校情感德育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李可文;美日动画电影情感表达方式差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睢小燕;新世纪都市情感剧女性形象审美缺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许子渝;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情感”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1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