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家庭既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城邦的重要组成单位,同时也是他的道德学说中德性养成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其家庭的内容、性质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德性伦理学与政治学及它们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家庭中统治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家庭的性质的考察,能进一步辨明城邦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家庭对城邦而言为何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此目的,论文通过文本研究、思想比较和史料分析等方式对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进行研究。就内容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主要由三种统治关系构成,即主与奴、夫与妻和父与子,这三种关系各有其本质特点与最佳的统治形式。由于这三种统治关系的存在,家庭既具有自然性,也具有政治性的特征,它一方面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必需,同时也是追求幸福生活的途径之一。虽然家庭在城邦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家庭与城邦在本质上存在差别,对二者的统治也不可混为一谈,所以,同一种德性在城邦与家庭中就会有所不同,而对于女性这种只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活动的个体而言,也就具有与男性的德性不一样的规定。尽管如此,家庭与城邦之间还是存在着一致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庭与城邦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建立的,而二者也以正义作为他们共同的统治原则。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在当代有其积极的意义,他用家庭这一形式为人的生活找到了价值上的依存,但也由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亲的压制。同时,亚里士多德对女性的观点是极为保守的,他并不赞成女性进入政治领域,家庭也就成为了女性活动的界限。本文将辩证地看待他的家庭观思想,对其合理的部分予以肯定,对其存在消极性的部分予以批判。
【关键词】:家庭 亚里士多德 德性 城邦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引言7-15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7-8
-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综述8-13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3-15
- 一、研究方法13-14
- 二、论文结构14-15
-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家庭观的产生背景15-21
- 第一节 理论背景15-19
- 一、赫西俄德家庭观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15-17
- 二、柏拉图的家庭观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17-19
- 第二节 现实背景19-21
-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家庭观的内容21-33
- 第一节 家庭的三种统治关系21-29
- 一、夫妻关系:德性的相辅21-24
- 二、主奴关系:德性的从属24-27
- 三、父子关系:德性的传承27-29
- 第二节 家庭的自然性29-31
- 第三节 家庭的政治性31-33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家庭观中家庭与城邦的关系33-49
- 第一节 家庭与城邦之间的张力33-37
- 一、从家庭到城邦的必然性33-35
- 二、城邦中家庭存在的必要性35-36
- 三、城邦中家庭存在的有限性36-37
- 第二节 家庭与城邦之间德性的差异37-43
- 一、家主的德性与政治家德性的差别38-41
- 二、女性与男性的德性差别41-43
- 第三节 家庭与城邦的一致性43-49
- 一、以幸福作为共同目的43-45
- 二、以正义作为共同原则45-49
-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家庭观的当代审视49-55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家庭观的积极性意义49-51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家庭观的局限性51-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舒洋;;浅析美国人日益变化的家庭观——美剧《绝望的主妇》的家庭人物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
2 谢利君;;中美家庭观的差异(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5期
3 刘学;马强;;从《天伦之旅》解读中美家庭观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3年07期
4 雷陆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家庭观[J];党的建设;1989年02期
5 宏杰;;从《绝望的主妇》中丽奈特的教育观/家庭观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语文学刊;2013年18期
6 陈云度;;杨亚洲影视剧的家庭观[J];电影评介;2009年24期
7 沈翠婷;;解读中美家庭观的差异[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5期
8 张利;毛泽东早期家庭观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9 刘潇;;家庭观演变路径之浅析: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J];青春岁月;2014年05期
10 王昭;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翊纶;雷明德;杨哲民;;论老年知识分子的家庭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翊纶;雷明德;杨哲民;;创造·欣赏·追求——论老年知识分子的家庭观[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丰怡;蔡华俭;;从流行歌曲看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变迁[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辉;“80后”婚恋家庭观趋向传统[N];中国妇女报;2014年
2 张晓红 刘新华;家庭观与家庭关[N];中国审计报;2004年
3 记者 乔虹;中国家庭正在转型期[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吴丹阳、特约记者刘文勇;家庭和和美美 事业红红火火[N];战士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柳青;家庭观影群体:电影市场亟待拓展的部分[N];中国电影报;2009年
6 陈宁万;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观[N];人民日报;2002年
7 ;“丁克”到底好不好[N];山西日报;2005年
8 葛立鹏;说说沈浩的家庭观[N];光明日报;2010年
9 郑后成;影响中美商业养老社区发展的若干观念差异[N];中国保险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徐亚华 黄凯;她们心中的事业家庭观[N];南通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鸽;马克思的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5年
2 马丽;恩格斯家庭观及当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邬舒娴;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魏玉超;西安市外来务工女性婚姻家庭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舒俊;农村婚姻家庭观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瑶;农村80后流动女青年婚姻家庭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鸽;论恩格斯的家庭观[D];吉林大学;2013年
8 马延红;西宁市回族女性婚姻家庭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商秀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当代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4年
10 汪清;“80后”青年婚姻家庭观的伦理思考[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家庭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