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1-06-23 16:59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各种灾难性后果以严酷的事实呈现着。东、西方学者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起点,发展出了丰富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有三个层次。1、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19世纪以前人类持这种观点,基本看法是自然是被创造出来造福于人类的。2、弱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管家,代替上帝来管理自然,考虑到人类的长远利益,人类应当保护自然。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人与其他生物都具有内在价值,只不过人只能以人类为中心,按人类的价值观来考虑宇宙间的事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并非“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的利益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问题:1、是否只有具备理性的存在物才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2、自然价值是人类主观情感投射的产物还是客观存在的。3、人对非人类存在物是否具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西方基督教的绿色化已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非常醒目的社会文化特征,教会的环境运动也成为西方社会环保运动的一支重要力...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环境伦理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1.1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
1.2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1.2.1 人类中心主义
1.2.2 非人类中心主义
1.2.3 当代西方基督教的绿色化
第2章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现状
2.1 环境伦理学在我国的产生
2.2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现状
2.2.1 非人类中心派
2.2.2 人类中心派
2.2.3 生命共同体中心论
2.2.4 超越和整合
第3章 中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3.1 中国环境状况概述
3.1.1 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3.1.2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3.1.3 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3.1.4 植被覆盖率低
3.1.5 自然灾害严重
3.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3.2.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2.3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意义
3.3 环境伦理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3.1 环境伦理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3.3.2 环境伦理建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3.3.环境伦理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4章 环境伦理的实践技术
4.1 健全环保法治
4.1.1.进一步完善自然生态保护法律制度
4.1.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宣传教育
4.1.3.健全自然生态保护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4.1.4.健全自然生态保护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4.2 提高进行环境治理的自觉性
4.2.1.加大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投入
4.2.2.应用现代科技提高自然生态保护水平
4.2.3.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生态移民
4.3 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4.3.1.循环型社会的内涵
4.3.2.循环型社会的实践模式
4.4 大力发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共同体: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范畴[J]. 佘正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2]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J]. 李培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3]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余谋昌.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07)
本文编号:3245317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环境伦理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1.1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
1.2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1.2.1 人类中心主义
1.2.2 非人类中心主义
1.2.3 当代西方基督教的绿色化
第2章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现状
2.1 环境伦理学在我国的产生
2.2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现状
2.2.1 非人类中心派
2.2.2 人类中心派
2.2.3 生命共同体中心论
2.2.4 超越和整合
第3章 中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3.1 中国环境状况概述
3.1.1 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3.1.2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3.1.3 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3.1.4 植被覆盖率低
3.1.5 自然灾害严重
3.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3.2.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2.3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意义
3.3 环境伦理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3.1 环境伦理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3.3.2 环境伦理建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3.3.环境伦理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4章 环境伦理的实践技术
4.1 健全环保法治
4.1.1.进一步完善自然生态保护法律制度
4.1.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宣传教育
4.1.3.健全自然生态保护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4.1.4.健全自然生态保护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4.2 提高进行环境治理的自觉性
4.2.1.加大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投入
4.2.2.应用现代科技提高自然生态保护水平
4.2.3.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生态移民
4.3 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4.3.1.循环型社会的内涵
4.3.2.循环型社会的实践模式
4.4 大力发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共同体: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范畴[J]. 佘正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2]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J]. 李培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3]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余谋昌.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07)
本文编号:3245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4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