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谐思想对网络伦理构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7-28 10:39
当前,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国际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全球,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并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等。可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其影响。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网络伦理失范。由于网络发源于西方,接入我国仅有十多年的时间,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大都从他律入手,较少重视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告诉我们,网络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必须以网络主体的自律为基础,提高和强化他们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平、和谐相处。这恰是本文的基点所在。本文以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仁爱”、“中和”、“诚信”、“慎独"等思想。从人——这一主体出发,探求其内在的道德价值。人,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体。社会性是道德价值的体现,而自然性则是人的本源所在。但是在网络社会里人的自然性得到极大张扬而社会性却不同程度的弱化。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弱化,导致大量失范现象的出现。儒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人学理论,儒家和谐思想就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笔者提出“网络社会人与人应该相互关心、帮助...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网络伦理的内涵、失范现象和根源及构建的功能和基础
1.1 网络伦理的内涵
1.1.1 网络概论
1.1.2 网络伦理的概念
1.1.3 网络伦理的特点
1.2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产生根源
1.2.1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1.2.2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产生根源
1.3 网络伦理构建的功能
1.3.1 有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取向
1.3.2 有利于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
1.3.3 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网络伦理与和谐的网络社会
1.4 网络伦理构建的基础
2. 信息时代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价值
2.1 儒家“仁爱”思想
2.1.1 仁者爱人
2.1.2 为仁之方
2.1.3 为仁由己
2.2 儒家“中和”思想
2.2.1 “中和”意蕴
2.2.2 “中和”的方法论
2.2.3 和为贵
2.3 诚信思想
2.3.1 “诚”的意义
2.3.2 “信”的价值
2.4 反求诸己的内省思想
2.4.1 自省工夫
2.4.2 “慎独”功用
3. 儒家和谐思想的启示
3.1 仁爱——网络人际关系的和谐原则
3.1.1 仁——网络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
3.1.2 爱——道德情感的外显
3.2 礼——网络行为的规范和模式
3.2.1 礼的规范作用
3.2.2 礼是立人之本
3.3 和——网络社会和谐的理念
3.3.1 乐群利群——个体和群体的和谐相处
3.3.2 和为贵——和的价值原则
3.3.3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生共荣
3.4 诚信——网络行为的纽带
3.4.1 信——网络人际交往的一种准则
3.4.2 人己不欺——网络交往的一个价值原则
3.5 慎独——网络伦理原则的基石
3.5.1 重视道德价值,强化心理认同感
3.5.2 以人为本,建设网络主体的自律道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网络伦理的困惑与构建[J]. 刘崇学. 图书馆学研究. 2005(05)
[2]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J]. 刘斌. 实事求是. 2003(05)
[3]构建网络伦理体系的思考[J]. 张蕊,沈春军.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04)
[4]网络伦理学初探[J]. 史云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5]计算机伦理: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基本道德[J]. 王正平. 道德与文明. 2001(01)
[6]“和”──儒学的最高境界[J]. 张文. 中国哲学史. 1997(04)
[7]Internet现象评析[J]. 鲍勃·海沃德. 信息经济与技术. 1997(05)
[8]两种自律观的歧异[J]. 吕耀怀. 道德与文明. 1996(03)
本文编号:3307758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网络伦理的内涵、失范现象和根源及构建的功能和基础
1.1 网络伦理的内涵
1.1.1 网络概论
1.1.2 网络伦理的概念
1.1.3 网络伦理的特点
1.2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产生根源
1.2.1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1.2.2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产生根源
1.3 网络伦理构建的功能
1.3.1 有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取向
1.3.2 有利于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
1.3.3 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网络伦理与和谐的网络社会
1.4 网络伦理构建的基础
2. 信息时代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价值
2.1 儒家“仁爱”思想
2.1.1 仁者爱人
2.1.2 为仁之方
2.1.3 为仁由己
2.2 儒家“中和”思想
2.2.1 “中和”意蕴
2.2.2 “中和”的方法论
2.2.3 和为贵
2.3 诚信思想
2.3.1 “诚”的意义
2.3.2 “信”的价值
2.4 反求诸己的内省思想
2.4.1 自省工夫
2.4.2 “慎独”功用
3. 儒家和谐思想的启示
3.1 仁爱——网络人际关系的和谐原则
3.1.1 仁——网络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
3.1.2 爱——道德情感的外显
3.2 礼——网络行为的规范和模式
3.2.1 礼的规范作用
3.2.2 礼是立人之本
3.3 和——网络社会和谐的理念
3.3.1 乐群利群——个体和群体的和谐相处
3.3.2 和为贵——和的价值原则
3.3.3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生共荣
3.4 诚信——网络行为的纽带
3.4.1 信——网络人际交往的一种准则
3.4.2 人己不欺——网络交往的一个价值原则
3.5 慎独——网络伦理原则的基石
3.5.1 重视道德价值,强化心理认同感
3.5.2 以人为本,建设网络主体的自律道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网络伦理的困惑与构建[J]. 刘崇学. 图书馆学研究. 2005(05)
[2]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J]. 刘斌. 实事求是. 2003(05)
[3]构建网络伦理体系的思考[J]. 张蕊,沈春军.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04)
[4]网络伦理学初探[J]. 史云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5]计算机伦理: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基本道德[J]. 王正平. 道德与文明. 2001(01)
[6]“和”──儒学的最高境界[J]. 张文. 中国哲学史. 1997(04)
[7]Internet现象评析[J]. 鲍勃·海沃德. 信息经济与技术. 1997(05)
[8]两种自律观的歧异[J]. 吕耀怀. 道德与文明. 1996(03)
本文编号:3307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0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