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道德困境 ——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19:48
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道德困境在道德意识层面指的是道德认识的模糊、道德评价的混乱;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是行为规范的不统一和道德行为缺乏动力。道德困境在整体上表现为某种道德的无序状态和道德建设的困难状态,其中既包含阻碍道德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也有新的道德因素生成的萌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体制领域的重大变革,以及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变革,不仅给经济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化,而且由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而言对于社会道德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道德作为利益关系在价值观上的反映,是这种调整的结果。人们所提出的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道德爬坡”、“道德滑坡”抑或“道德代价”等的论说是道德价值观在理论上的表现;理论上的争论是道德观念方面存有分歧的高级形式,最终反映出来的是个体的道德困惑和在此背景下的道德建设的困境。这个困境主要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义与利的冲突和公与私的纠葛。市场经济制度的选择是一种经济选择,也是一种政治选择,更是一种道德选择,正如道德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规范和要求一样,走出道德困境不是道德本身所能够完成的。道德的样态...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
第一节 社会转型:道德变迁和道德建设研究的背景
一、什么是社会转型?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和特点
三、社会转型与伦理道德变化
第二节 道德困境—一种道德的存在境遇
一、什么是道德困境?
二、道德困境原因的伦理分析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关于道德趋于完善的界说
一、一种道德发展规律的启示
二、走出道德困境之制度选择
三、走出道德困境之道德努力
第二章 经济转轨下的功利与伦理平衡
第一节 经济转轨背景下的道德话语转换
一、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
二、个人利益和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
三、制度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一、公平问题引发的价值观混乱
二、义与利的冲突
三、公与私的纠葛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夯实道德建设的利益基础
一、制度公正的完善
二、利益边界的相对明晰
三、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平衡
第三章 政治体制改革与道德进步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与道德擅变的内在关联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道德向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道德合法性诉求: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三、政治改革的道德效果:民主的制度选择
第二节 政治正义与个体道德的矛盾
一、政治正义的空前确立
二、制度正义与官员个体道德的不对称性
三、政治参与的个体道德障碍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道德进步与政治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国家/政府的道德先导
二、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政治社会化进程
三、建立正确的政治与道德相互作用机制
四、重建政治信仰
第四章 文化整合对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擅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与道德关系
二、当代中国文化擅变的具体内容
三、当代中国文化擅变的价值尺度
第二节 文化繁荣背后的道德困境
一、意义世界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张力
二、语言的误读和迷信
第三节 文化整合与道德建设
一、建构文化与道德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整合和道德认同
第五章 生活方式转变与个体道德建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变化
一、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的分化
二、生活中的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张扬
三、科学技术引领下的个体生活
第二节 生活方式转换带来的道德困惑
一、生活方式转换与道德变化
二、交往空间拓展后的个体道德困惑
三、两个特殊交往领域的道德困境:以两性关系交往和网络交往为例
第三节 生活世界的回归与个体道德的完善
一、“做人”优先: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选择
二、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生活的统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基础
三、交往中人生意义的开掘:个体道德建构的社会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政治维度[J]. 马晓燕. 前沿. 2005(05)
[2]暧昧的“大众”——“大众文化”中的“大众”考辨[J]. 陈尚荣.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3]改革开放以来的几种观念变迁笔谈(四篇) 从“受众”角色变迁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J]. 孔海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5(01)
[4]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J]. 任剑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5]大众文化的人文关怀[J]. 孙叶飞. 理论导刊. 2005(02)
[6]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J]. 任剑涛. 伦理学研究. 2005(01)
[7]论意义世界[J]. 徐贵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文化“公共性”的视野与个体生存意义根基之探寻[J]. 袁祖社. 人文杂志. 2004(05)
[9]绩效合法性的困境及其超越[J]. 何显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5)
[10]个人交往主体性的本质结构[J]. 龙柏林.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5)
本文编号:3371270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
第一节 社会转型:道德变迁和道德建设研究的背景
一、什么是社会转型?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和特点
三、社会转型与伦理道德变化
第二节 道德困境—一种道德的存在境遇
一、什么是道德困境?
二、道德困境原因的伦理分析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关于道德趋于完善的界说
一、一种道德发展规律的启示
二、走出道德困境之制度选择
三、走出道德困境之道德努力
第二章 经济转轨下的功利与伦理平衡
第一节 经济转轨背景下的道德话语转换
一、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
二、个人利益和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
三、制度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一、公平问题引发的价值观混乱
二、义与利的冲突
三、公与私的纠葛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夯实道德建设的利益基础
一、制度公正的完善
二、利益边界的相对明晰
三、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平衡
第三章 政治体制改革与道德进步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与道德擅变的内在关联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道德向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道德合法性诉求: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三、政治改革的道德效果:民主的制度选择
第二节 政治正义与个体道德的矛盾
一、政治正义的空前确立
二、制度正义与官员个体道德的不对称性
三、政治参与的个体道德障碍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道德进步与政治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国家/政府的道德先导
二、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政治社会化进程
三、建立正确的政治与道德相互作用机制
四、重建政治信仰
第四章 文化整合对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擅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与道德关系
二、当代中国文化擅变的具体内容
三、当代中国文化擅变的价值尺度
第二节 文化繁荣背后的道德困境
一、意义世界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张力
二、语言的误读和迷信
第三节 文化整合与道德建设
一、建构文化与道德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整合和道德认同
第五章 生活方式转变与个体道德建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变化
一、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的分化
二、生活中的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张扬
三、科学技术引领下的个体生活
第二节 生活方式转换带来的道德困惑
一、生活方式转换与道德变化
二、交往空间拓展后的个体道德困惑
三、两个特殊交往领域的道德困境:以两性关系交往和网络交往为例
第三节 生活世界的回归与个体道德的完善
一、“做人”优先: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选择
二、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生活的统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基础
三、交往中人生意义的开掘:个体道德建构的社会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政治维度[J]. 马晓燕. 前沿. 2005(05)
[2]暧昧的“大众”——“大众文化”中的“大众”考辨[J]. 陈尚荣.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3]改革开放以来的几种观念变迁笔谈(四篇) 从“受众”角色变迁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J]. 孔海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5(01)
[4]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J]. 任剑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5]大众文化的人文关怀[J]. 孙叶飞. 理论导刊. 2005(02)
[6]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J]. 任剑涛. 伦理学研究. 2005(01)
[7]论意义世界[J]. 徐贵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文化“公共性”的视野与个体生存意义根基之探寻[J]. 袁祖社. 人文杂志. 2004(05)
[9]绩效合法性的困境及其超越[J]. 何显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5)
[10]个人交往主体性的本质结构[J]. 龙柏林.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5)
本文编号:3371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7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