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有限的偶然性: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尺度

发布时间:2021-10-13 18:10
  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结构性嵌入,正在消解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张力。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偶然性的悬置,用技术的有限性替换了人类解放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客体主体化,彻底将人暴露于自我消解的危机之中。重构科学研究范式,重塑科学精神,使人重获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是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现实选择。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42(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张力
    1. 科学研究主体的偶然性意蕴
    2. 科学研究过程的偶然性进路
    3. 科学研究社会影响的不确定性
    4. 科学研究的偶然性旨趣
三、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有限性
    1. 人工智能的限域
    2. 科学研究偶然性的消解
    3. 科学精神的异化
四、科学研究偶然性的现代性回归
    1. 科学研究范式的重构
    2. 科学精神的重塑
    3. 面向未来的人的现代性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性之光”与“体验之网”——两种认知模式的比较[J]. 王前.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12)
[2]人工智能对“人”的警示——从“机器人第四定律”谈起[J]. 李德顺.  东南学术. 2018(05)
[3]科学知识的公共性与科学知识生产的民主化[J]. 田甲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07)
[4]偶然性(Kontingenz)[J]. 孙纯.  德语人文研究. 2018(01)
[5]论当代技术与技术的“后现代转向”[J]. 王耀德,王忠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12)
[6]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批判[J]. 王文敬,洪晓楠.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7(06)
[7]马克思对黑格尔偶然性论题的继承与超越[J]. 颜岩.  哲学研究. 2017(11)
[8]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J]. 孙伟平.  哲学研究. 2017(10)
[9]不确定性的考验——在趋同与趋异之间[J]. 阿尔夫莱多·佩纳-维嘉,祁瀛.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7(02)
[10]“工具化的理性”概念与解读——试论法兰克福学派论域转向的一个契机[J]. 郑劲超.  哲学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3435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35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