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11:06
《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伟大的人学作品。它不仅全景地展示了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贵族生活的真实情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而且渗透了曹雪芹本人在儒释道三个方面的哲学体认。红学界虽然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对《红楼梦》进行着诸如版本续书、时代背景、主题本旨、人物形象、美学特点、艺术品鉴、写作结构等众多方面的研究,但对其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哲学思考尤其是伦理思想内涵的专门研究却少之又少。本论文试图对《红楼梦》一书蕴含的儒释道伦理思想做一探讨,并将结合红学界对曹雪芹的家庭及时代背景方面的考证所获得的成就,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潮、儒释道三教融合与冲突的思想背景,对这部作品包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做一个初步的研究。曹雪芹在历经了满汉时代的交融变迁、清朝中期的政局变动、整个家族的兴衰变化、穷困潦倒的悲痛命途以及明末清初反理学的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写就了《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家世命运悲叹的个人主义情怀,而是通过对整个社会形态的危机与矛盾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家国深深的忧虑,以及对儒释道思想尤其是在中国一直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始终围绕着儒家之“礼”、佛家之“空...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及方法
1.1.1 研究《红楼梦》伦理思想的意义
1.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 相关研究状况及本文的重点、思路
1.2.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相关研究
1.2.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的相关研究
1.2.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相关研究
1.2.4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思路
第2章 《红楼梦》中的儒家伦理思想
2.1 儒士人格形象
2.1.1 正派儒士人格形象
2.1.2 虚伪儒士人格形象
2.2 家庭伦理
2.2.1 孝悌之道
2.2.2 伦常教育
2.3 宗法社会伦理
2.3.1 礼教
2.3.2 乐教
2.3.3 女性伦理
第3章 《红楼梦》中的佛教伦理思想
3.1 “太虚幻境”的思想
3.1.1 红楼梦空——“太虚幻境”之构思
3.1.2 红楼梦境——“太虚幻境”之义涵
3.2 因果轮回思想
3.2.1 红楼梦缘——因缘果报
3.2.2 红楼梦魇——六道轮回
3.3 解脱思想
3.3.1 红楼梦苦——苦海沉浮
3.3.2 红楼梦度——人世解脱
第4章 《红楼梦》中的道家伦理思想
4.1 人生境界与处世态度
4.1.1 红楼梦无——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4.1.2 红楼梦欲——无欲不争的处世态度
4.2 命运观与生死观
4.2.1 红楼梦相——有无相生与祸福相倚
4.2.2 红楼梦变——命运难测
4.2.3 红楼梦时——生死观
4.3 脱离俗世与逍遥人生
4.3.1 红楼梦世——脱离世俗之桎梏
4.3.2 红楼梦心——追求内心之自由
第5章 三教伦理思想与《红楼梦》人文道德精神结构的结合
5.1 《红楼梦》人文道德精神结构的产生
5.1.1 曹雪芹时代三教伦理思想的融合与冲突
5.1.2 《红楼梦》人物、思想、情节对三教伦理思想的反映
5.2 三教伦理思想对《红楼梦》人文道德精神结构的塑造
5.2.1 曹雪芹对三教伦理思想的反思、利用
5.2.2 入世与超越的冲突
5.2.3 自由与秩序的紧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铨的《读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之后》及其“红学”研究[J]. 孔刘辉. 红楼梦学刊. 2011(02)
[2]对历史、社会、人生思考的诗性展示——试论《红楼梦》的人文内涵、历史底蕴和哲理意味[J]. 严安政.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3]从《红楼梦》畜类化詈语看父权教令权[J]. 陈艺鸣. 新余高专学报. 2010(05)
[4]新方法下的《红楼梦》研究述评——以近三十年为考察范围[J]. 韩洪举. 红楼梦学刊. 2010(05)
[5]《红楼梦》中的道家哲学初探[J]. 田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
[6]《红楼梦》中的男权主义[J]. 徐继忠. 社会科学家. 2010(07)
[7]从《红楼梦》中士人形象看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J]. 邱丽梅. 学术交流. 2010(05)
[8]从《<红楼梦>评论》看《红楼梦》的伦理学价值[J]. 王雪. 青年文学家. 2010(07)
[9]《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J]. 刘再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红楼梦》宗教思想浅探[J]. 李雄燕. 学理论. 2010(06)
本文编号:3455170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及方法
1.1.1 研究《红楼梦》伦理思想的意义
1.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 相关研究状况及本文的重点、思路
1.2.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相关研究
1.2.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的相关研究
1.2.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相关研究
1.2.4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思路
第2章 《红楼梦》中的儒家伦理思想
2.1 儒士人格形象
2.1.1 正派儒士人格形象
2.1.2 虚伪儒士人格形象
2.2 家庭伦理
2.2.1 孝悌之道
2.2.2 伦常教育
2.3 宗法社会伦理
2.3.1 礼教
2.3.2 乐教
2.3.3 女性伦理
第3章 《红楼梦》中的佛教伦理思想
3.1 “太虚幻境”的思想
3.1.1 红楼梦空——“太虚幻境”之构思
3.1.2 红楼梦境——“太虚幻境”之义涵
3.2 因果轮回思想
3.2.1 红楼梦缘——因缘果报
3.2.2 红楼梦魇——六道轮回
3.3 解脱思想
3.3.1 红楼梦苦——苦海沉浮
3.3.2 红楼梦度——人世解脱
第4章 《红楼梦》中的道家伦理思想
4.1 人生境界与处世态度
4.1.1 红楼梦无——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4.1.2 红楼梦欲——无欲不争的处世态度
4.2 命运观与生死观
4.2.1 红楼梦相——有无相生与祸福相倚
4.2.2 红楼梦变——命运难测
4.2.3 红楼梦时——生死观
4.3 脱离俗世与逍遥人生
4.3.1 红楼梦世——脱离世俗之桎梏
4.3.2 红楼梦心——追求内心之自由
第5章 三教伦理思想与《红楼梦》人文道德精神结构的结合
5.1 《红楼梦》人文道德精神结构的产生
5.1.1 曹雪芹时代三教伦理思想的融合与冲突
5.1.2 《红楼梦》人物、思想、情节对三教伦理思想的反映
5.2 三教伦理思想对《红楼梦》人文道德精神结构的塑造
5.2.1 曹雪芹对三教伦理思想的反思、利用
5.2.2 入世与超越的冲突
5.2.3 自由与秩序的紧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铨的《读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之后》及其“红学”研究[J]. 孔刘辉. 红楼梦学刊. 2011(02)
[2]对历史、社会、人生思考的诗性展示——试论《红楼梦》的人文内涵、历史底蕴和哲理意味[J]. 严安政.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3]从《红楼梦》畜类化詈语看父权教令权[J]. 陈艺鸣. 新余高专学报. 2010(05)
[4]新方法下的《红楼梦》研究述评——以近三十年为考察范围[J]. 韩洪举. 红楼梦学刊. 2010(05)
[5]《红楼梦》中的道家哲学初探[J]. 田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
[6]《红楼梦》中的男权主义[J]. 徐继忠. 社会科学家. 2010(07)
[7]从《红楼梦》中士人形象看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J]. 邱丽梅. 学术交流. 2010(05)
[8]从《<红楼梦>评论》看《红楼梦》的伦理学价值[J]. 王雪. 青年文学家. 2010(07)
[9]《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J]. 刘再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红楼梦》宗教思想浅探[J]. 李雄燕. 学理论. 2010(06)
本文编号:3455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5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