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生命的感通与荀子道德主体的证成

发布时间:2021-11-19 21:04
  既有的荀子道德主体研究大多在知性的维度上强调行动者对礼义的认知能力,然而,如果行动者没有对礼义的内在要求,单纯的知性并不足以使礼义内化。特别地,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博弈论道德推理的解释力也是有限的。这凸显出康德道德主体概念的局限性,而要求在理性/感性之外寻找作为道德动机的第三维度。在荀子"有血气之属莫不有知",此一"知"字所指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觉,更在于人类之间的生命感通。"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这意味着人类的生命感通能够使之冲破躯壳之私,产生普遍性的同情/同理心,而这也正是道德动力的存有论基础。另方面,基于血气的情感本身具有自在品格,须得经过主体的反思("处仁以义")达到理性自觉才成之为真正的道德情感。 

【文章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2019,29(01)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苟无之中者, 必求于外
三、智者利仁
四、莫不爱其类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化伦理学与道德规范性[J]. 徐向东.  道德与文明. 2016(05)



本文编号:3505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05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