彿教六和敬思想及其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10:49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是传统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外来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之后,以融合与继承的方式来融入中国文化精华思想,其中和谐思想也被佛教文化所接纳。六和敬理论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建构佛教僧团大厦的根基。六和敬思想体现了佛教建僧护法的目的,使僧团组织管理发挥内部的团结力量,使僧人们修身养心、弘法利生、铸造圣贤、主持佛教的团体力量,维持佛教久住世间,六和敬思想也是保持僧团清净和乐的法宝。佛教认为在我们这个世间,万物现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需要与其他因缘和合才能生存与发展,每个人的身、口、意的善恶行为都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影响,也会对他人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它要求人们从道德规范上严格克制自己,特别是从内心里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无明、贪、嗔、痴,预防自身造作不善的行为,消除许多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佛教的六和敬思想至今没有得到社会人士与伦理研究者的重视,只是把它看成佛教僧团内部的一种管理体系而已。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达的今天,拜金主义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尽管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但人们却不能否认当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危机,产生了不和谐现象,这与...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六和敬”的词源与用法分析
一、六和敬的词源
二、六和敬的用法
第二节 古印度的和敬思想
一、古印度正统派的和敬思想
二、古印度非正统派的和敬思想
第三节 中国的和谐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的和谐思想
二、中国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提出的原因和过程
一、六和敬思想提出的原因
二、六和敬思想提出的过程
第二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四圣谛
二、八正道
三、十二因缘
四、三法印
第三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和敬是“身和同住”
二、第二和敬是“口和无诤”
三、第三和敬是“意和同悦”
四、第四和敬是“戒和同修”
五、第五和敬是“见和同解”
六、第六和敬是“利和同均”
第四节 从关系上看六和敬思想
一、六和敬与缘起论
二、六和敬与性空论
三、六和敬与无常论
四、六和敬与觉悟论
第三章 佛教与其他主要文化传统和敬思想的比较
第一节 基督教的和敬思想与佛教和敬思想的比较
一、基督教和敬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二、基督教和敬与佛教和敬思想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和敬思想与印度和谐思想的比较
一、中国传统和敬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印度和谐思想的比较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理论的重要特征
一、普遍性
二、和谐性
三、善恶性
四、解脱性
第四章 佛教六和敬的伦理和精神价值
第一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伦理原则
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原则
二、“止恶扬善”的伦理原则
三、“劝善度人”的伦理原则
第二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伦理价值
一、维护人格的尊严意识
二、责任担当的道德自觉
三、人人平等的社会关怀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精神价值
一、“以心为本”精神价值
二、“以戒为师”精神价值
三、“同体共生”精神价值
第五章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个人、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一、六和敬与道德培养
二、六和敬与人生观建构
三、六和敬与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
第二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六和敬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六和敬与经济管理
三、六和敬与伦理教育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启示
二、对自然环保的启示
三、净化社会人心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智慧刍议[J]. 薛江谋.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2]从佛教道德修养论的视角浅析我国道德教育[J]. 张雨. 中国电力教育. 2008(09)
[3]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J]. 袁升祺.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1)
[4]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J]. 方立天. 中国宗教. 2006(11)
[5]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 牛延锋. 江淮论坛. 2006(01)
[6]论佛教德育思想[J]. 高良.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5(12)
[7]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J]. 圣凯. 中国宗教. 2005(03)
[8]佛教积极作用探幽[J]. 王成荣.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4(Z2)
[9]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J]. 方立天. 文史哲. 2004(04)
[10]佛教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 哈斯朝鲁. 中国宗教. 2004(03)
博士论文
[1]佛教善恶思想研究[D]. 傅映兰.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 阮登方.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 贲利.黑龙江大学 2010
[4]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 王永会.四川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佛教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小飞.南京林业大学 2014
[2]佛教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郑涛.青海师范大学 2011
[3]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D]. 周红敏.青海师范大学 2011
[4]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 陈艳玲.延边大学 2007
[5]佛教哲学中的伦理思想[D]. 李福兰.首都师范大学 2005
[6]佛教的慈悲观[D]. 倪秀兰.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4428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六和敬”的词源与用法分析
一、六和敬的词源
二、六和敬的用法
第二节 古印度的和敬思想
一、古印度正统派的和敬思想
二、古印度非正统派的和敬思想
第三节 中国的和谐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的和谐思想
二、中国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提出的原因和过程
一、六和敬思想提出的原因
二、六和敬思想提出的过程
第二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四圣谛
二、八正道
三、十二因缘
四、三法印
第三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和敬是“身和同住”
二、第二和敬是“口和无诤”
三、第三和敬是“意和同悦”
四、第四和敬是“戒和同修”
五、第五和敬是“见和同解”
六、第六和敬是“利和同均”
第四节 从关系上看六和敬思想
一、六和敬与缘起论
二、六和敬与性空论
三、六和敬与无常论
四、六和敬与觉悟论
第三章 佛教与其他主要文化传统和敬思想的比较
第一节 基督教的和敬思想与佛教和敬思想的比较
一、基督教和敬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二、基督教和敬与佛教和敬思想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和敬思想与印度和谐思想的比较
一、中国传统和敬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印度和谐思想的比较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理论的重要特征
一、普遍性
二、和谐性
三、善恶性
四、解脱性
第四章 佛教六和敬的伦理和精神价值
第一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伦理原则
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原则
二、“止恶扬善”的伦理原则
三、“劝善度人”的伦理原则
第二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伦理价值
一、维护人格的尊严意识
二、责任担当的道德自觉
三、人人平等的社会关怀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精神价值
一、“以心为本”精神价值
二、“以戒为师”精神价值
三、“同体共生”精神价值
第五章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个人、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一、六和敬与道德培养
二、六和敬与人生观建构
三、六和敬与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
第二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六和敬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六和敬与经济管理
三、六和敬与伦理教育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启示
二、对自然环保的启示
三、净化社会人心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传佛教僧团的管理智慧刍议[J]. 薛江谋.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2]从佛教道德修养论的视角浅析我国道德教育[J]. 张雨. 中国电力教育. 2008(09)
[3]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J]. 袁升祺.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1)
[4]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J]. 方立天. 中国宗教. 2006(11)
[5]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 牛延锋. 江淮论坛. 2006(01)
[6]论佛教德育思想[J]. 高良.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5(12)
[7]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J]. 圣凯. 中国宗教. 2005(03)
[8]佛教积极作用探幽[J]. 王成荣.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4(Z2)
[9]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J]. 方立天. 文史哲. 2004(04)
[10]佛教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 哈斯朝鲁. 中国宗教. 2004(03)
博士论文
[1]佛教善恶思想研究[D]. 傅映兰.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 阮登方.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 贲利.黑龙江大学 2010
[4]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 王永会.四川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佛教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郭小飞.南京林业大学 2014
[2]佛教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郑涛.青海师范大学 2011
[3]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D]. 周红敏.青海师范大学 2011
[4]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 陈艳玲.延边大学 2007
[5]佛教哲学中的伦理思想[D]. 李福兰.首都师范大学 2005
[6]佛教的慈悲观[D]. 倪秀兰.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44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4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