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是如何超越道德的: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本文关键词:伦理是如何超越道德的: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世人对道德的理解建立在脱离现实实践的基础上,从而把道德看做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抑或是内在的良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不管是外在规范或是内在良知都割裂了道德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即伦理关系,将道德上升到抽象普遍的认知。当今社会依旧延续了传统哲学中知性的思维方式,并以此来作为当今社会理解道德的哲学根据,即以知性的对象化的角度误解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人并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通过与他人以及社会联结在一起的伦理关系的共同体。实践活动关系,需要相应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约束加以调节和维系。所以人作为道德行为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外部事物的现象作客观描述,而且需要对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向伦理的过渡,正是让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明晰起来。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出发,分析传统哲学在实现道德过程中的困境。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发展至近代哲学的认识论,都是以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建立道德理论。哲学家们虽然从关照人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如何实现道德,但最后都抽象为对“道德是什么”的确定性认知。康德的道德哲学让道德的实现彻底成为了抽象的理性形式:康德从对“道德是什么”的追问,转向为对“道德何以可能”的思考,探究道德普遍性的基础。黑格尔用概念辩证法对康德进行批判,将康德的道德理论拉回现实,以不断发展的辩证逻辑运动使道德的实现成为可能。虽然其辩证系统蕴含伦理意蕴,有着面向人的意义,但是道德依旧没有通达现实世界。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将黑格尔辩证逻辑运动与现实相联结,在现实世界的感性活动中,在以伦理关系为背景的境遇下,让道德的实现成为可能。
【关键词】:道德 伦理 马克思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2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8-9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8-9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0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10-12
- 一、研究的内容10
- 二、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0-11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11-12
- 第一章 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寓于伦理之中12-17
- 第一节 现代社会对道德的误解12-14
- 第二节 道德在传统哲学中的发展:伦理是道德的母体14-17
- 第二章 绝对命令式的道德与伦理的断裂17-26
- 第一节 康德道德哲学的前提17-20
- 一、认识论问题:知识何以可能17-18
-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为道德留有余地18-20
- 第二节 在实践领域开辟天地——康德道德哲学的本质核心20-23
- 一、善良意志是形而上道德的核心20-21
- 二、“为义务而义务”的道德律21-23
- 第三节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空洞的义务论23-26
- 一、道德的前提是先验的自由23-24
- 二、自由即自律的伦理学24-26
- 第三章 绝对精神式伦理对绝对命令式道德的超越26-32
- 第一节 黑格尔辩证法的伦理走向26-27
- 第二节 黑格尔伦理的实质:绝对精神式的伦理27-29
- 第三节 道德是伦理的主观性体现29-30
- 第四节 伦理是道德精神实现30-32
- 第四章 绝对精神式道德向实践伦理的回归32-37
- 第一节 实践伦理何以超越绝对精神式伦理32-33
- 第二节 实践伦理的特征33-35
- 第三节 实践伦理成就个体道德35-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4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筱红;任燕红;;论人的二重性与道德[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2 李骅;;道德律:道德生活的可能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筱敏;;公正释义[J];哲学译丛;1988年03期
4 李丽芳,李小菊,周春荣;关于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1997年06期
5 田海平;;“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牛俊美;;道德:“应然”的自由意志[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联合国大会[J];世界知识;1946年02期
8 张乖利;理性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从康德道德哲学看现代道德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迪斯马斯·A.马索洛;俞丽霞;;理性与文化:一个多元化世界中的道德基础争论[J];第欧根尼;2006年02期
10 张延茜;向全珍;;浅谈恩格斯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反杜林论·哲学篇》恩格斯的观点[J];天府新论;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云萍;;道德规范性的证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泽波;;道德他律的尴尬——牟宗三判定朱子为道德他律献疑[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聂长建 李国强;《人心》中的法律与道德律[N];法制日报;2013年
2 李长春;培育现代公民道德 建设现代文明城市[N];中山日报;2005年
3 林达;罗伯特·欧文的共产村和道德观[N];东方早报;2012年
4 本报评论员 李俊雄;完善见义勇为保障机制让好人不再难当[N];东莞日报;2012年
5 全国人大常委 民建中央副主席 重庆市慈善总会会长 程贻举;经济大发展,道德要跟上[N];重庆日报;2012年
6 李瑾;生意归生意,道德却无法仅归道德[N];工人日报;2008年
7 整理 吴荣荣;如何重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N];无锡日报;2013年
8 施艳秋;我文明,所以城市文明[N];苏州日报;2005年
9 杨庆祥;诚信:立国之宝 为人之本(下)[N];吉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小五;道德赏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丁雪枫;道德正义论[D];东南大学;2005年
3 王秀敏;现代社会的个性道德探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5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6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萌;道德基础之探源[D];复旦大学;2014年
2 焦天瑶;伦理是如何超越道德的: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D];江苏大学;2016年
3 范渊凯;道德与舆论之关系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罗源;论敬重——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情感[D];湖北大学;2013年
5 郑立博;自我及其道德欲求[D];苏州大学;2014年
6 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观初探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曙辉;建构普遍伦理的可能性[D];东南大学;2004年
8 李军;论康德的道德情感[D];吉林大学;2014年
9 于洪燕;中西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教育意义[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李正洪;经济发展道德论[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伦理是如何超越道德的: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