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佛三教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论儒、道、佛三教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儒、道、佛三教从积极的意义上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中,善的观念及实践的深入推进;孝与报恩道德情感、行为的培育与弘扬;诚信的道德品质的内修与固化;人生智慧的获得与生命的超越等是其中的基础方面。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儒、道、佛 核心道德价值观 维系与发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ZJ022) 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 西北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项目(YKC12019)
【分类号】:B82-092
【正文快照】: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念的维系与发展对民族精神、民族的认同及凝聚、民族文化基因的构筑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儒、道、佛三教从积极的意义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维系与发展的作用。其中,善的观念及实践的深入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吴蕴慧;;言子的礼学造诣及其对吴地文化的影响[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4 魏先斌;佛教伦理准则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翁雪鹭;;佛经翻译用语及文体的选择对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谭黎明;;汉代农作物的耕种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7 张连伟;;古代寒号虫考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8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蔡保兴;;论荀子“礼”与霍布斯“约”思想之异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杨步义;;两千年的距离,相同的尴尬——焦仲卿与李亚平形象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3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8 田合禄;;孔子对音乐的贡献——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之二[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占春;胡春健;;基于三域能流空间的体系模式机制问题研究——体系模式机制与模式窗口谐应作用机制[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美燕;;嵇康的音乐养生观与道教之关系[A];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川;董爱民;;构建起学生科学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我看校园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2 张萍莉;蒋云云;;防范道德价值观崩溃的风险探析[J];消费导刊;2008年17期
3 姜红;;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J];理论参考;2011年05期
4 刘超;任肖华;;中西文化道德价值观比较[J];海外英语;2012年01期
5 刘丽,韩向明,辛志勇,陈素芳;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4期
6 于钦波;论中国道德价值观构建中的缺憾[J];教育科学;1998年04期
7 韩向明,王福兰,刘荣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山西农民道德价值观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刘丽波;陈蕴;;传统道德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升华的价值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17期
9 王路平;论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陈安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探析[J];唯实;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孟景;黄希庭;;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变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向明;刘丽;辛志勇;;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李红;;沿海及内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定量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宫敏燕;;重构青年道德价值观的维度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与测验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建勇;;正确运用个人利益引导青少年健康道德价值观的建立[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7 谢元彬;;以“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士会(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重视道德价值观教育[N];广西日报;2001年
2 张昱婷;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人本精神体现[N];吉林日报;2010年
3 汪红光;合法维权为何人人喊打[N];检察日报;2011年
4 袁晓明;“新思想解放”不能忽视的道德价值观[N];东方早报;2005年
5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501班 李长庆;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齐万良;社会转型与知识观的嬗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自由职业者 郭文婧;“急刹车”让公共政策失去可预见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赵志清 于巧锡 朱安平;从“小手拉大手”到“大手握小手”[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程萍;电影描绘科学的方式[N];学习时报;2008年
10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元永浩;传统文化支撑着华人的心[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菁;养成与反哺[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林;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D];中南大学;2007年
2 朱金奕;80后道德价值观的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莉;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李长浩;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6 苟国娟;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李江波;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8 汪瑜;大学生人性观、道德价值观、自由意志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山国艳;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的责任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万晓红;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论儒、道、佛三教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1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8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