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上海市“镇管社区”模式演变探究及优化思考

发布时间:2018-03-27 20:21

  本文选题:镇管社区 切入点:城镇化 出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无疑对政府处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城市尤其是基层治理的稳定和发展不仅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处理社会矛盾、整合公民资源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镇管社区”的提出、实践和探索是在上海市部分区域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上海市积极调整适应快速城市化、理顺大区域管理关系、回应大规模人口导入和集中居住的服务需求而对基层管理体制进行的一种创新。在文章结构方面,本文首先对“镇管社区”以及与其分析有关的模式、组织与制度进行了概念辨析;其次,由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制度-行为关系和公共服务理论建立分析“镇管社区”模式发展的框架;再次,通过对上海市S镇与Z镇的调研资料的对比与分析从而试图发现“镇管社区”运行的内涵;最后,提出了下一步“镇管社区”发展的梗阻机制、优化思考以及其对“城镇化”的启示。在文章结论方面,首先,笔者在调研后有两点基本认知:(1)“镇管社区”的实践具有区域特色,比较符合区域发展的实际;(2)“镇管社区”的实践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治理逻辑与行政逻辑,并且在区域实践中程度有所差异。其次,在S镇与Z镇的“镇管社区”实践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梗阻:(1)既有的制度约束下治理主体非预期行为的产生;(2)公共服务供求关系整合中的错位;(3)财政支出是“镇管社区”的软肋;(4)绩效管理在政策目标、绩效指标与政策执行方面难以有效落实。再次,本文通过调研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提出了优化“镇管社区”建设的思考:(1)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变迁下的制度改革、行为调整与政府职能的适应性变革;(2)推动公共服务供求分类整合与供求方式变革;(3)优化“镇管社区”财政的收支结构,建立制度化的项目式运作机制;(4)优化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设置,并以此引导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的统筹。最后,本文以上海市城镇化中“镇管社区”的治理模式为基础,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可以考虑建设过渡型治理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Abstract]: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undoubtedly challenged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handle public affairs and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governance, especiall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but also a solution to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ntegrating citizens' resources.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system of urbanizatio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way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innovating social governance,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s. The propos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emerg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areas in Shanghai. It is the positive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of Shanghai to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regional management relations. An innovation in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services for large-scale population introduc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this paper first deals with the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the models associated with its analysis. Secondly, from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behavioral relations and public service theory to establish an analysis of the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model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ir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S town and Z town in Shanghai,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ob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in the next step. In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first of all,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has two basic cognition: 1)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the community in the town" ha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community in town" embodies two connotations, namely, governance logic and administrative logic, and the degree is different in regional practice.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community" in both towns of S town and Z town, there is a different degree of obstruction: 1) under the existing system constraint, the emergence of unanticipated behavior of governing main body (2) the disloc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of public service, 3) the fiscal expenditure is "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the weakness of" 4)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policy objective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are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Thirdly,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material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1)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under the vicissitude of soci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2) promot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and change the mode of supply and demand. 3) optimize the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To establish an institutionalized project-base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index setting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to guide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policy objective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Finall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town management community" in the urbanization of Shanghai.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i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can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so as to alleviate the disharmon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6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丽敏;;关于我国慈善事业社区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前沿;2007年01期

2 郭新民;;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的新探索[J];党建研究;2008年03期

3 徐付群;;农村社区就是农村社区[J];乡镇论坛;2008年11期

4 冷晓君;;推进平安家庭创建社区化的思考[J];中国妇运;2008年09期

5 杨玉峰;;社区“爱心驿站”: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园[J];中国民政;2009年08期

6 蒋德生;田志梅;;多种模式和谐发展的农村社区建设之路[J];乡镇论坛;2009年32期

7 陈学荣;;创新:社区建设之魂[J];中国民政;2010年02期

8 于洪光;;山东全面推广诸城文明建设“社区化模式”[J];农村百事通;2010年02期

9 高健;;“倒挂村”社区化管理是咋回事[J];村委主任;2010年15期

10 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可行性分析[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飞跃;;拆乡建镇,以乡建镇,带动村寨社区化管理建设探讨[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薛新娅;苗丽;周光南;;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社区工作[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3 李安宪;;略论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李云雀;;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林晨;;加强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服务——来自姚庄镇桃源新惃社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许薇;;贵州农村新型社区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科学发展”优秀征文[C];2013年

7 成伟;;发挥零售户在专卖社区化管理中的积极性[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庞鸿衢;;退管工作向社区化过渡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及其对策[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9 虞逸丽;;退管服务工作向社区化过渡初探[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10 吴敏;;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社区建设[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胡树青 张月琴;宜秀农村社区党建探索路[N];安庆日报;2007年

2 黄波;社区从城市向农村拓展[N];抚顺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齐慧邋单保江;山东诸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N];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松 黄洁;社区化管理是为有效管理村庄治安[N];法制日报;2010年

5 丁静华 崇川区文峰街道党工委书记;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N];南通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高健;“倒挂村”社区化管理“管”出了啥?[N];北京日报;2010年

7 记者 易明灯;所有城乡结合部明年推广社区化管理[N];北京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蒋曼 胡道兰;仁和镇大力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N];中国特产报;2010年

9 吴元胜 付梦晨;因地制宜建社区 城乡统筹促发展[N];中国信息报;2010年

10 记者 谭志勇;北京332个村庄实现社区化管理[N];人民公安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曹绪飞;社区制基本问题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梅;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田青;老人社区照料服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长民;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许远旺;规划性变迁:机制与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翟桂萍;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上海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尹维真;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伟梁;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君;街道职能社会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炯;上海市“镇管社区”模式演变探究及优化思考[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7年

2 罗琦炜;社区建设中的社区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君;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牟维伟;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董茂强;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及效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冠珠;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邱会菊;新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2年

8 程诚;信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9 王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服务创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王舞燕;苏州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功能完善[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3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73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