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马克思“跨越”理论与中国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09:16

  本文选题:跨越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参考:《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为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也留下了如何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实践难题。列宁、毛泽东先后根据本国的特殊国情进行了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一难题。论文第一章先概述了“跨越”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从动因、来源、契机三方面论述提出缘由;第二章阐述了“跨越”理论的理论构想与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是从跨越的因素以及阶段和步骤两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三章从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两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和吸取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第四章结合中国当代改革发展道路的实际,在认清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就与代价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改革道路路径进行探讨。未来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
[Abstract]:The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to cross the capitalist "the canyon cany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conomic backward countries to go to socialism, but it has also left a practical problem on how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Lenin, Mao Zedong, has carried ou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his own count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et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outlin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Leaping"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three aspects of motivation, source and opportunity, and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ion and basic content of the "leap" theory, and the basic content is from leapfrog. The factors as well as the stages and steps are discussed in two aspects.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ocialist road exploration betwee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China, summarizes and draw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failure of the Soviet model; and the fourth chapter,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road of China's contempora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costs of the road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path of the road of China's reform is discussed. In the future, China must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lly imple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going ou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mprove various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Found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什么?——与张明军同志商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张明军;对“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辨疑[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赵一兵;试论中国共产党对“卡夫丁峡谷”的文化跨越[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年05期

4 文英;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J];延边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5 贾立臣,王彦有;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发微[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6 郭大俊;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周春水;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究竟能否跨越?[J];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01期

8 陈俊彪;“卡夫丁峡谷”的三次跨越[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9 黄晓辉;关于“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与张明军同志商榷[J];东南学术;2001年02期

10 吕清;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隽鸿飞;;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人学内涵[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冯刚纯;;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涵义[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3 李晓光;;跨越“卡夫丁峡谷”:20世纪的中国理性[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谢永萍;;论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途径[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5 陈新汉;;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关于共和国历史中“社会危机”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奎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2 周春水;卡夫丁峡谷问题认识纠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陈辽;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缩影[N];文学报;2005年

4 许启贤(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殷叙彝;科学阐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吴英;马克思揭示的是什么样的规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美幸;列宁的“跨越”思想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13年

8 吕东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教群;跨越“卡夫丁峡谷”和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启武;历史与现实之间: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和“退却”[D];兰州大学;2007年

2 孙佳妮;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再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3 宋珂珂;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的历史考察及现实思考[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3年

4 常羽菲;论中国适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历史因素[D];吉林大学;2014年

5 王艳楠;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陈s,

本文编号:2002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002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4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