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内蕴的政治稳定逻辑
[Abstract]:Promot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eventing political decay and realizing political stability are important value goals pursued by any political body. China is no excep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government. Whether the choic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 is correct or not directly affects political stability. On the whole, China maintains a good state of political stability, not only because our choice of road for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fully adapted to and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itself conforms to the law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re is a reasonable logic of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 people as masters, and the rule of law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 can serve as a goo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hina's political stability, thus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analysis of its inherent logic of political stability.
【作者单位】: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式民主与可持续政治稳定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ZZ029)
【分类号】:D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存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几点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李昭伟;整合政治参与 建设政治文明[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3 祁林德;政治文明建设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包载;政治文明的层面[J];政工研究动态;2003年Z2期
5 虞崇胜;;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政治与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6 刘兵;关于城区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几点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04年02期
7 汪闻生;;政治文明的涵义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特定内容[J];上海人大月刊;2004年05期
8 许耀桐;;政治变迁应从激进化转向渐进化——新政治观还须加强的两个方面[J];人民论坛;2012年31期
9 梁纪毅;;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动因的变迁[J];党政论坛;2013年11期
10 柳德维克·格伦贝格;夏伯铭;;新右派:政治和哲学的融合[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仕龙;;简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程竹汝;;概念、结构与政策选择:关于政治文明的一个系统分析[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7 何克祥;李海新;;政治文明的灵魂——政治文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宏伟;;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刘庭书;;遵义市少数民族公民政治美德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10 朱良;;科学促进发展 民主增进和谐——参政党对政治文明发展的作用[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达林;从代表委员座位调整看政治惯例变革[N];各界导报;2009年
2 周平;政治文化——政治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力量[N];云南日报;2001年
3 ;短信折射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政治参与因开放而有序[N];长江日报;2013年
5 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N];北京日报;2007年
6 庄聪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07年
7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周英东;分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N];哈尔滨日报;2008年
8 佟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N];团结报;2008年
9 农工党遵义市委理论研究组 执笔 刘承高;协商民主应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N];贵州政协报;2014年
10 徐庆生 马文章 蒲跃;私营企业阶层在转型期间的政治参与[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来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2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亚勇;党的领导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9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健;从摆脱压迫到摆脱贫穷[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静;新时期河北省农民政治参与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郑宪卫;南京市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康亮;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陈妮娜;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引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姜其沅;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玲;村民自治中宁夏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陈登建;现阶段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艳燕;社会转型期我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郎正文;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10 申晓美;流动人口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22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32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