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12:06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可,但同时在国际社会出现了类似“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误导性舆论。身处这样的舆论困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话语权,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迫切要求。公共外交恰好与中国新时期的需求高度吻合。公共外交是指通过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各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意在提升国家影响力,增强国际认同感。新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将公共外交列为整体外交的重要方面,以“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等掀起了中国公共外交的热潮,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国际影响力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公共外交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以新时期的中国公共外交活动为研究内容,在掌握公共外交研究现状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之上,紧扣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轨迹,总结了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开展公共外交实践的主要形式,指出了中国公共外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提出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新路径,试图探索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公共外交对中国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软实力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2
  •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内涵及特征12-16
  • 1.1 公共外交的兴起12-13
  • 1.2 公共外交的内涵13-14
  • 1.3 公共外交的特征14-16
  • 第二章 新时期的中国公共外交16-23
  • 2.1 新时期开展公共外交的意义16-17
  • 2.1.1 稳定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16
  • 2.1.2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16-17
  • 2.1.3 提升中国软实力17
  • 2.2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特点17-19
  • 2.2.1 以新时期党的外交理论为指导17-18
  • 2.2.2 以和平发展道路为途径18
  • 2.2.3 以开放包容制度为标准18-19
  • 2.3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主要形式19-23
  • 2.3.1 首脑公关行为19-20
  • 2.3.2 媒体宣传报道20-21
  • 2.3.3 文化交流活动21-22
  • 2.3.4 举办国际赛事22-23
  • 第三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问题及成因23-32
  • 3.1 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问题23-27
  • 3.1.1 主体有待扩充23-24
  • 3.1.2 目标有待精准24
  • 3.1.3 外宣有待完善24-25
  • 3.1.4 内容有待创新25-26
  • 3.1.5 效果有待评估26-27
  • 3.2 中国公共外交问题成因分析27-32
  • 3.2.1 政府过度管控27-28
  • 3.2.2 价值观念冲突28-29
  • 3.2.3 资金投入不足29-30
  • 3.2.4 品牌意识缺乏30-32
  • 第四章 提升我国公共外交实效性的对策32-43
  • 4.1 营造多元公共外交主体格局32-35
  • 4.1.1 明确公共外交负责机构的职能32-33
  • 4.1.2 构建全民参与的公共外交体制33-35
  • 4.2 明确公共外交的实施目标35-37
  • 4.2.1 合理规划阶段目标35-36
  • 4.2.2 精确定位目标群体36-37
  • 4.3 发挥国内外媒体的合力作用37-39
  • 4.3.1 推进国内网络媒体的建设37-39
  • 4.3.2 增进同目标国媒体的合作39
  • 4.4 拓展公共外交的新内容39-41
  • 4.4.1 开发自身公共外交新元素40
  • 4.4.2 借鉴国外公共外交经验40-41
  • 4.5 强化公共外交效果的评估41-43
  • 4.5.1 科学设置公共外交评估内容41-42
  • 4.5.2 积极创新公共外交评估方式42-43
  • 结语43-45
  • 1. 主要结论43-44
  • 2. 研究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455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55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