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早期观音造像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7-10-14 13:30
本文关键词:中土早期观音造像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观音信仰在印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作为大乘佛教最有影响力的菩萨之一广受崇拜。两晋之际观音信仰东传中土,成为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两种文明交往中最具有神圣性、普及性、大众性、感召性的一种外来信仰形态。观音菩萨的品格,切合中国人之需求,弥补中国文化之缺憾,所以观音信仰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紧密切合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心理,不断演进、不断调整使其成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最全面、最深刻、最彻底、最广泛的一种信仰形态,对中国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社会生活以及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观音造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造像艺术是文化的载体、精神的表达、信仰的依托,自公元1世纪犍陀罗地区出现佛像以来,佛教造像在表达佛教思想、辅助宗教修行、增强宗教感情、传播佛教思想等方面贡献着它的力量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本文首先对所使用的某些概念作了界定,并对学术界关于观音艺术研究的学术成果做了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析,接着对观音信仰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印度、中亚、中国新疆等地的观音造像概况作为背景予以简要的介绍,然后利用史料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大量成果,以佛教艺术发展史为脉络,对观音造像自后秦开始,经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南朝的宋、齐、梁、陈,每个朝代、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演变分别做了详细、完整的论述,总结了每个时期观音造像的特征,并对不同信仰类型和组合形式的观音造像进行了梳理。 其次本文分析了早期观音造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如早期观音造像与玄学、道教、儒家、中国美学等之间的联系。论述了早期观音造像所体现出来的宗教内涵,包括早期观音造像的手印、法器、装饰等所蕴含和彰显的佛教含义、观音造像的宗教功能、观音造像所体现的佛教美学、造像人的信仰类型及特征等内容,并总结了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特征。 最后对观音造像在佛教发展史、中国艺术史、文明交往史上的地位、影响做了总结。本文认为观音艺术造像在佛教艺术中国化长河中具有极重要的典型意义,如果要对文明交往、宗教发展、信仰变化、历史演进等方面,作发展的、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对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流变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观音 造像 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5
- 1.1 本文所涉及的几个相关问题10-12
- 1.1.1 关于“中土”、“早期”等词在本文中的规定10-11
- 1.1.2 关于“观音”、“造像”等词在本文中的运用11-12
-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分析12-22
- 1.2.1 学术界对于观音艺术的研究现状13-20
- 1.2.1.1 国内研究成果13-19
- 1.2.1.2 国外研究成果19-20
- 1.2.2 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佛教美术研究现状20-22
- 1.2.2.1 国内研究成果20-21
- 1.2.2.2 国外研究成果21-22
- 1.3 写作目的及意义22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22-25
- 第二章 观音造像在印度的兴起及其在西域的传播25-42
- 2.1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概况与观音信仰的兴起25-29
- 2.1.1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概况25-27
- 2.1.2 观音信仰的起源概述27-29
- 2.2 古代印度观音造像29-36
- 2.2.1 显教时期的观音造像29-32
- 2.2.1.1 贵霜帝国时期的观音造像29-30
- 2.2.1.2 笈多王朝时期的观音造像30-32
- 2.2.2 密教时期的观音造像32-33
- 2.2.3 古代印度观音造像类型研究33-36
- 2.3 古代西域观音造像36-42
- 2.3.1 古代丝绸之路北道观音造像36-41
- 2.3.2 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观音造像41-42
- 第三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风格流变42-61
- 3.1 中土现存最早观音造像之考察42-48
- 3.1.1 有关中土最早观音造像的文献记载42-44
- 3.1.2 中土现存最早的观音造像44-48
- 3.1.2.1 现存最早的观音造像44-46
- 3.1.2.2 对现存最早的几尊单体金铜观音造像及其铭文的考察46-48
- 3.2 中土早期的观音造像的历史演变48-61
- 3.2.1 十六国时期的观音造像48-49
- 3.2.2 北朝北魏时期的观音造像49-52
- 3.2.3 北朝西魏时期的观音造像52-53
- 3.2.4 北朝东魏时期的观音造像53-55
- 3.2.5 北朝北齐时期的观音造像55-56
- 3.2.6 北朝北周时期的观音造像56-57
- 3.2.7 南朝时期的观音造像57-61
- 第四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不同类型划分61-72
- 4.1 不同信仰类型的观音造像61-66
- 4.1.1 净土类观音造像61-62
- 4.1.2 救难类观音造像62-63
- 4.1.3 混合信仰型观音造像63-66
- 4.2 不同组合形式的观音造像66-72
- 4.2.1 单尊观音造像66-67
- 4.2.2 胁侍观音造像67-68
- 4.2.3 主尊观音造像68-69
- 4.2.4 双身观音造像69-71
- 4.2.5 其他形式的观音造像71-72
- 第五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中国文化72-82
- 5.1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玄学72-75
- 5.1.1 玄学与观音造像产生关联的前期准备72-74
- 5.1.2 玄学与观音造像产生关联的结果74-75
- 5.2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儒学75-78
- 5.2.1 早期观音造像中的孝道文化75-76
- 5.2.2 早期观音造像与皇帝崇拜76-77
- 5.2.3 早期观音造像中的长寿观念77-78
- 5.3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与道教78-82
- 5.3.1 早期观音造像与道教造像的混合79-80
- 5.3.2 早期观音造像与道教升天思想80-82
- 第六章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宗教内涵82-120
- 6.1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蕴含的佛教含义82-91
- 6.1.1 莲花在佛教中的含义82-84
- 6.1.2 观音手结无畏印和与愿印的渊源84-86
- 6.1.3 杨枝净瓶类观音的渊源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86-91
- 6.2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宗教功能91-95
- 6.2.1 使抽象的佛教思想形象化91-92
- 6.2.2 使深奥的佛教思想通俗化92-93
- 6.2.3 增加宗教气氛93
- 6.2.4 强化宗教感情93-94
- 6.2.5 推动宗教传播94
- 6.2.6 方便宗教修行94-95
- 6.3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造像人95-115
- 6.3.1 造像人的类型划分95-102
- 6.3.1.1 个人造像95-98
- 6.3.1.2 家庭造像98-100
- 6.3.1.3 僧侣造像100
- 6.3.1.4 邑义造像100-102
- 6.3.2 造像人的信仰类型102-115
- 6.3.2.1 净土信仰102-103
- 6.3.2.2 弥勒信仰103-105
- 6.3.2.3 升天信仰105-106
- 6.3.2.4 求见佛、遇佛、成佛等出世愿望106-107
- 6.3.2.5 求现世福报的入世愿望107-115
- 6.3.2.6 皇帝崇拜115
- 6.4 中土早期观音造像的特征115-120
- 6.4.1 世俗性与神圣性的统一116-117
- 6.4.2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117
- 6.4.3 感官审美与精神体验的统一117-118
- 6.4.4 感性与理性、超理性的统一118-119
- 6.4.5 保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119-120
- 参考文献120-131
- 附录1:现存中土早期观音造像资料131-171
- 附录2:现存中土早期观音造像图片汇编171-21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210-211
- 后记211-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兴玲;李志林;马清林;周霄;;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表面变色原因探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1期
2 朴城军;曹星飞;;《梵像卷》观音造像与大理国的信仰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宝玺;;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观音及观音救难图[J];敦煌学辑刊;2009年01期
4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J];敦煌学辑刊;1994年01期
5 史苇湘;敦煌佛教艺术在历史上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J];敦煌研究;1986年02期
6 滨田隆 ,白文 ,李爱民;菩萨——他的起点和造型[J];敦煌研究;1991年02期
7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偹鞴垡艟溲芯咯ぉざ鼗兔芙叹溲芯恐錥J];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8 宫治昭,李静杰;斯瓦特的八臂观音救难坐像浮雕──敦煌与印度间的关系[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9 费泳;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的转变[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10 刘玉权;;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图部分内容新析[J];敦煌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敏庆;北周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31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3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