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怀古
本文选题:牛和梁 + 红山文化 ; 参考:《兰台世界》2014年10期
【摘要】:牛河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和祖基。牛河梁,中华五千年古国之所在和象征。本文从牛河梁玉器、牛河梁与女娲、牛河梁与黄帝等三个方面,探寻了以牛和梁为核心的红山文化,引领人们回归五千年前红山先人的家园。
[Abstract]:Niuheliang, the source and ancestral base of Chin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Niuheliang, the place and symbol of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a.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Niuheliang Jade, Niuheliang and Nuwa, Niuheliang and Huangdi,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ongshan culture with Niu Heliang as the core, and leads people to return to their homelands of the Hongshan ancestors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作者单位】: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K8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麦小宇;;“雷神”小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张碧波;庄鸿雁;;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略论[J];北方文物;2008年04期
3 杨福瑞;;试论巫觋集团在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神权地位[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4 徐宝锋;;《礼记》伦理的主体层次[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5 王晶波;;《叶净能诗》“喝太阳海水时向逆流”语义辨正[J];敦煌学辑刊;2009年03期
6 王晶波;;说“喝水”[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02期
7 韩茂莉;刘宵泉;方晨;张一;李青淼;赵玉蕙;;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8 郭泮溪;;中国史前玉器和谐功能初探[J];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9 王小磊;;红山文化典型玉器浅析[J];大众文艺;2011年21期
10 林丹娅;朱郁文;;起源与流变:论东西方神话中的“双性同体”现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焦晋林;;浅谈文物拍卖标的瑕疵的民事责任[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阿拉坦宝力格;;祭祀游艺的人类学研究——以蒙古族祭敖包为例[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靳琦;;中医“治未病”说略[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黎明;;中国古代“禁伐”思想中的生态意识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金少华;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诂》词_Y训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烈;关东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刘鹏;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武金勇;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芳芳;战国秦汉妆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燕梅;唐代航海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丰;《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任新玉;巫山神女神话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雪娇;上古至中古登陟类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王丰;红山文化玉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金阳;论《抱朴子内篇》与嵇康之关系[D];郑州大学;2011年
8 冷金兰;《淮南子》无为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邸维寅;《淮南子》与《论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于晏如;“时空”视角下的庄子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哲;;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下)[J];收藏界;2011年07期
2 席永杰;;首届“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纪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常洁;;以玉成就文明——考古发现中的红山文化玉器[J];紫禁城;2007年02期
4 宿晨;;红山玉龙的原始图腾性[J];收藏家;2008年05期
5 荀洁;;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6 郑伯昂;;论红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商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7 王惠德;论红山文化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8 孙敬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的格局——从红山文化的积石遗存和玉器谈起[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9 薛志强;;红山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试评《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那木吉里;;远古文明的历史传承——评学术著作《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叶万松;李德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于建设;;前言[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冯雷;戴福奎;王建国;滕剑;;红山文化与治玉研究 赤峰地区古长城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岱方;黄吉博;;红山文化筒形器墓之略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徐日辉;;论赤峰与天水的文明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于海燕;王瑞金;;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中文大学 邓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丁冬;红山文化不再失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张新德;红山文化展示远古文明[N];长春日报;2005年
4 记者 廉洁;全国首个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在我市挂牌[N];赤峰日报;2010年
5 晓笛;又一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被发现[N];辽宁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王研;属于他们的精神享受[N];辽宁日报;2009年
7 皇甫美鲜 王静宇;红山文化:承载历史千古流芳[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丁伟成;红山文化、辽河文明与盘锦[N];盘锦日报;2008年
9 记者 皇甫美鲜;赤峰首次发现红山文化原生态遗址[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10 张国强 王瑞金 孙永刚 黄文博;赤峰“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青格乐图;母系氏族的人与神[D];内蒙古大学;2013年
4 彭志云;红山文化中的会计行为意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向;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魏长虹;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邵淼;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对比鉴定初探[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振峰;从两种文化特征上看中原文化何长盛不衰的内因[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8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2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