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公颐墨辩逻辑研究看中国逻辑的理论属性
本文关键词:从温公颐墨辩逻辑研究看中国逻辑的理论属性
【摘要】:温公颐的墨辩逻辑研究暗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他接受一种目的论,联系生活实际为逻辑知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存在及辩护作出论证,并将这种认识论思考以墨辩逻辑体系的方式外化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历史语境下,温公颐的墨辩逻辑研究可分为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他对中国逻辑理论理性的理解表现出超越工具理性宰制的一面,为认识中国逻辑提供了两个基本理论维度,对现代逻辑及其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温公颐 墨辩逻辑 描述性 规范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研究——以《九章算术》刘徽注为对象”(11XZX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八卷本《中国逻辑史》”(14ZDB01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B81-092
【正文快照】: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墨辩逻辑是反驳“中国古代无逻辑”的一个利器。温公颐先生于此的贡献可谓独树一帜,影响深矩。从现有研究来看,先生墨辩逻辑研究被公认的独创性可见于对“三物逻辑”的概括,对墨子逻辑体系的独到梳理,区分逻辑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对简单“比附”方法的反动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向东;张存建;;名称指称的一种推理解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郭桥;;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论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3 曾昭式;温公颐的墨辩逻辑研究及其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5 温公颐;墨辩逻辑的唯物主义基础[J];哲学研究;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珊;;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形文化障碍——以中西方思维方式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6年17期
2 滕德明;;基于民族心理原型差异的汉英语言模糊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3 徐燕杰;;思维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互译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4 胡峗;郭卫平;;口译译员主体性意识在非遗艺术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5 余承法;;移化机制的内涵、类型与理据——全译求化机制系列研究之六[J];外国语文研究;2016年02期
6 张学立;张存建;;从温公颐墨辩逻辑研究看中国逻辑的理论属性[J];学术界;2016年04期
7 莫传霞;;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外事翻译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8 李爱琴;王迎春;;创世神话与中西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差异[J];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03期
9 杨梅;;基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谈唐诗中的数字翻译[J];英语教师;2016年06期
10 文熹萌;;论东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存建;何向东;;个体确定名称之指称的推理特征——从皮尔斯指号-名称思想看[J];哲学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华;简论墨辩逻辑的基础[J];船山学刊;1997年01期
2 王力钢;墨辩逻辑的独特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刘胜;;墨辩逻辑关于“名”的理论[J];黄石教师进修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4 颜华东;;试论墨辩逻辑的特点[J];甘肃理论学刊;1992年06期
5 唐玉洁;王婧倩;;20世纪以来的墨辩逻辑研究综述[J];才智;2012年14期
6 张晓光;墨辩逻辑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7 孙金森;墨辩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 数学基础的比较研究[J];学术界;1988年06期
8 陈克守;墨辩逻辑规律论[J];齐鲁学刊;1998年02期
9 孙金淼;;从墨辩逻辑的特点看它的历史命运[J];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10期
10 温公颐;墨辩逻辑的唯物主义基础[J];哲学研究;198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积萍;近二十年国内墨辩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94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89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