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何以可能——比较视野下的马克思和怀特海
本文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和谐何以可能——比较视野下的马克思和怀特海 出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Abstract]:Marx and Whitehead on the theory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different: Marx focuses 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human activities to guid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tehea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natural philosophy, harmonious dialogue by appeal to the aesthetic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man and nature. But whether it is Marx Whitehead, the two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established the value of harmony, but also pointed out the need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universe recovery has a beautiful order of harmonious relations,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human and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is, for today's human response to ecological problems, provide a useful inspiration to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new paradig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南开大学2016年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与怀特海有机自然观比较研究”(63163004) 2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语言分析方法的伦理学研究”(16BZX093)
【分类号】:A81
【正文快照】: 全球的自然环境危机呼吁人类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将人类置身于其中的自然环境解释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对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存在物,确证它们同样有实现自己潜在权利的可能性。特别是近几年,美国过程哲学家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者将“马克思与怀特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明;怀特海与教育:实践和思想[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2 陈敏强;毛建儒;;客观地评价宗教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J];理论探索;1989年02期
3 大卫R.格里芬,蔡仲;新千年的怀特海、中国及全球民主[J];求是学刊;2002年05期
4 孟建伟;彭彦;;科学与人文的互动——论怀特海的科学文化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尚东涛;论中介的实体实在[J];唯实;2001年06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文喜;;从过程哲学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读派莫莱的《马克思和怀特海:过程、辩证法和资本主义批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刘明;;怀特海与教育:实践和思想[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峰强;陈英敏;;怀特海有机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及启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宇杰 曲跃厚;怀特海与中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石为华;沉湎怀特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黄志远;怀特海历史哲学刍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付洪泉;怀特海的过程思想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5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杜娟;怀特海:时代的异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陶春;怀特海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2年
7 (美)小约翰·B.科布 (美)大卫·R.格里芬 (台湾)俞懿娴 寇东亮 郑伟 宇杰 曲跃厚/编译;怀特海 和谐回应东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李健;重构为了人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楚渔;改造传统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大事[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桂青;让孩子“欢欣”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的哲学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铭;怀特海的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白弘雅;论怀特海对教育中“呆滞的思想”的批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建强;理性主义文化模式内涵的转换与怀特海的有机论重构[D];山西大学;2004年
4 刘宝福;怀特海事件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郑敏希;怀特海“事件”理论溯源及阐释[D];吉林大学;2008年
6 魏婕;从怀特海的思辨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纪升娟;论怀特海的和谐教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建杰;论怀特海过程神学之上帝观[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9 卢琛琛;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邱德明;论怀特海的“现实体”[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0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39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