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整合机制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现实矛盾 整合 出处:《求索》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意识形态是概念、思想、价值观等感观要素的总和,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以"生产过程"的物质性取代"思维过程"主体性的改造的产物,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雄厚的理论支撑,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国内、外各种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因此,应当全面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强大物质与精神的力量,合理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维度,化解"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地位。
[Abstract]:Ideology is the sum of sensory elements such as concepts, ideas, values, etc.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is the product of replac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inking process" with the materiality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olves the basic problem of social historical view in a real sense. To provid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various pressur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facing challenges from various non-Marxist trends of thought. Therefore,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grasp the powerfu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trength of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rationally choose the realistic dimens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resolve the threat of "various social trends" to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Ramming up the basic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校级青年联合基金项目“从代价论角度看文化危机和文化发展”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路易·阿尔都塞;吴子枫;;哲学的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01期
2 武东生;;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思想理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余一凡;赵冶;;近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02期
2 余一凡;武东生;;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所谓“意识形态”中性化问题的重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2年12期
3 姚红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形成理路[J];求索;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馨宇;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基础[D];辽宁大学;2012年
4 李宗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刘国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娜;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实践维度[D];海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克明;;论执政党在文化运行中的主体性[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5期
3 韩燕,郑支农;略论交往与人的主体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周感华;;落实科学发展观:障碍梳理和重点难点分析[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5 吕静峰;;和谐社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J];理论前沿;2008年05期
6 张琼;;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发展[J];企业导报;2010年06期
7 黄德胜;;价值主体性——《资本论》中蕴涵的学术伦理[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8 薛屏,吴龙成;论毛泽东“大我”胸襟形成的文化历史渊源[J];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S1期
9 潘知水;马克思对象化理论概念辨析[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10 王思怀;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谢维楚;;试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李昀;;解构先锋马克思?:重读《褪色的神话》[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副书记 邱江;突出群众的主体性[N];云南日报;2012年
2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 于秀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的主体性[N];秦皇岛日报;2014年
3 肖磋;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见物不见人”[N];北京日报;2004年
4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凸显传播者的主体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本文编号:1529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2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