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金线论”与恩格斯的“红线论”——兼论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8-03-04 09:15

  本文选题:李大钊 切入点:“金线论” 出处:《思想战线》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唯物史观有两种阐释进路: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最早提出了阶级斗争"金线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影响深远;其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存在即经济发展"红线论",直至晚年坚守不渝。"社会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前者作为"终极原因",后者作为"伟大动力",罗荣渠先生早有宝贵厘定,但是在生产力发展(即经济变革)与阶级斗争(即政治变革)二分框架下讨论历史的动因和动力问题,也有可能忽视了两者同样作为精神"动力的动力"而存在的一致性。"金线"是指称暴力或军队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与"经济力量"难解难分的社会存在或物质力量:在"既用以保卫财产,又用以获取财产"时,就是"一种经济力量"。"红线"与"金线"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主辅两条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图式是:与"社会生产力"作为历史的动因(根本动因、根本动力)不同,"人的生产力"(Produktivkr錬fte der Menschen)发展才是历史的动力(基本动因、基本动力)。
[Abstract]:There are two ways to interpre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irst, Li Dazhao first put forward the "Golden Line"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in "my View of Marxism", which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as the guiding the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his book review of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Engels first put forward the "red line theory" of social existence, that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til his later years, when he insis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class struggle". The former as the "ultimate cause" and the latter as the "great motive force", Mr. Luo Rongqu has made valuable decisions for a long time, but under the dual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at is, economic change) and class struggle (that is, political change), he discusses the cause and motive force of history. It is also possible to ignor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two as the same "driving force" of the spirit. The "golden line" is a reference to violence or military organization, It itself is a social or material forc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economic power": when it is "used both to defend property and to acquire it", That is, "an economic force." the "red line" and the "golden line" are actually two main and auxiliary lin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路preface shows that the sequential schema of production mode is: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as the historical motivation (the fundamental 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ktivkr fte der Menschen is the motive force of history (basic motive force, basic motive forc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辑部;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课题“唯物史观与中国边疆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荣渠;;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系[J];历史研究;1980年05期

2 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3 董正华;;科学技术、生产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未来景象”[J];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01期

4 吴英;关于现代化的含义、规律和模式——对《现代化新论》几个理论观点的评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何祚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与时俱进”(上)[J];学术界;2013年07期

6 赵敦华;;“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描述定义——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7期

7 魏小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历史观的解读——以历史考证版为基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蒋大椿;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9 魏小萍;;关于唯物史观理论的再认识——根据对《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2试行版)的重新解读[J];哲学研究;2009年03期

10 宋培军;;世界历史的“主辅线”和中国历史的“双边疆”——中国边疆的体用观、层级论及其近代转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光奇;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庞卓恒;;怎样寻求世界历史上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原因——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J];世界历史;2009年04期

3 项观奇;;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形成[J];历史研究;1987年06期

4 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5 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6 阿里夫·德里克;吕增奎;王宁;;当代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赵敦华;;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邵丹;;故土与边疆:满洲民族与国家认同里的东北[J];清史研究;2011年01期

9 陆俊元;;中国安全环境结构:一个地缘政治分析框架[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10 王吉美;;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边界安全的空间特征与政策变化——兼论对中国边界安全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565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65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6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