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有关机器的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马克思 切入点:技术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技术的研究受到后来技术哲学各流派和主要人物的高度关注,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是构成他整个学说思想的基础。但是马克思对技术的研究和反思最先体现在那些对机器及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论述之中,正是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研究,奠定了《资本论》的写作基础。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系统的研究马克思有关机器的理论,因此本论文选题是有其理论意义和学识价值。 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大量文本研究,本文概括得出:马克思是把机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劳动手段来进行考察的,机器既反映了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技术关系;也反映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经济关系。马克思将机器和机器技术看作是构成近代技术体系的基础。机器是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机器体现了近代技术的本质。机器生产带来新的工厂制度和工厂法的确立,造成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机器的应用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进一步发展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引起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机器可看作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的起点,贯穿于马克思对技术的整体研究中,成为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主题。机器在资本主义应用中,在它直接占领的领域,成了超过一切自然界限,最大限度占有劳动的有力的手段,机器为劳动的异化创造了新的条件。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加剧了劳动者与劳动异化,人与机器关系发生扭曲,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激化。马克思从技术批判的角度,对机器使用中产生的劳动异化问题的现象和根源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把消除这种异化看成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任务。 本文最后评价了马克思机器理论的学术地位和在国际技术哲学界的反响,并对其当代价值给予了阐释。
[Abstract]:Marx's research on technology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was highly concerned by various schools and main figures of later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is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so formed the basis of his whole theory and thought. But Marx's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echnology were first reflected in the exposition of machinery and its large-scale industrial production. It is the study of the big industry of capitalist machinery that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writing of Capital. But so far, very few people hav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Marx's theory of machinery. Therefore, this thesis has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Through the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texts of Marx's original work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Marx inspected the machine as the special labor means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machine not only 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It also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that is,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Marx regarded machine and machine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technological system. Machine is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force and science. The machine embodied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machine production brought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factory system and factory law, caused the chang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 brought up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mode caused b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ig machine industry, and then the chang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system, machin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which runs through the whole research of Marx's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capitalism, in the field that it directly occupies, machine has become a powerful means of surpassing all natural boundaries and maximizing the possession of labor. Machines create new conditions for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The capitalist application of machines intensifies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and lab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machines is distorted. Marx, from the angle of technical criticism, ma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labor alienation in the use of machines. The elimination of this alien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proletariat to carry out the revolution and to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mankind. Finally,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Marx's machine theory and its repercussions in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philosophy, and explains its contemporary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亮华;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1期
2 波塞尔 ,刘则渊 ,李文潮 ,吴晓江;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广义哲学——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中)[J];世界科学;2003年02期
3 夏保华;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4 新铭;;《分析的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01期
5 陈昌曙,陈红兵,陈文化,张华夏,张志林,乔瑞金,高亮华,赵建军,毛萍,牟焕森,刘则渊,肖巍,肖峰,曾国屏,郇庆治,范冬萍,黄锫坚,李正风,胡淑晶,彭纪南,钟书华,王蒲生,邓波,邬q,王大洲,杨耀武,魏江,王涌,章琰,刘友金;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技术转向”——“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6期
6 赵大宇,邢广桥;当前科技哲学研究需要深入反思的若干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帆;;第十三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会议综述[J];哲学分析;2010年03期
8 田鹏颖;从技术的思想到技术的伦理学转向——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述评[J];哲学动态;2005年04期
9 吴致远;后现代语境中的技术与技术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赵建军;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咏梅;;中国技术哲学的实践传统及其当代意义——纪念《从“积木式机床”看机床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发表50周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戚本芬;;技术的解释与估价[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3 夏保华;;重构技术哲学的“学科共识”——德克斯及其《发明哲学》[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克洲;;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学比较(一)比较的基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欧阳谦;;德里达的“咏叹调”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6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何小勇;;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逻辑转换[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8 靳辉明;;从“千年马克思”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9 孙熙国;;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大卫·麦克莱伦;张双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今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Peter Kroe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潘恩荣 译;技术哲学:从外在进路到内在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何自英;时代呼唤技术哲学的发展[N];科技日报;2000年
3 刘晓君 茅炫;关于技术哲学的演进[N];光明日报;2004年
4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总体性原则[N];光明日报;2011年
6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夏辰;回望马克思[N];南方周末;2011年
7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诺曼·莱文 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 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赵玉兰 译;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里尔·卡弗:马克思的后现代形象及其评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4 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9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余满晖;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姥
本文编号:1578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7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