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儒学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于思想史的比较及其实现路径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03 08:52

  本文选题:三民主义儒学化 切入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2期


【摘要】: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化大众与大众化、旧秩序与新中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化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化的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Abstract]:As the two mainstream ideologies which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in modern China,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Marxism have impersonal similar channels of introduction and the same derivative background, and together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a".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fucian standard and the reality standard, and then in "knowing" and "doing", the political party and nation, the masses and the masses are popularized.The Confucianism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exposed the obvious ethical color, narrow vision, elite idea, the tendency to be on the side of peace, and the final result of failure, while Marxism in China was based on revolutionary practice, focused on the great cause of the nation, and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foundation.In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China's reform to find a realistic path of development.In the new period, only by surmounting the entangle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adhering to the objective standard of practical practice, can we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new leap of Marxis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 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6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宪明;杨琥;;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王和生;“循常”与“超越”——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王渊;;论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8 李伟,司桂梅;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9 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10 汤奇学;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创新能力[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7 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8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石河;;论孙中山教育思想中的革命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于建福;;孙中山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聪影;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构建及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炜中;试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海丽;中国饮食在越南的传承与嬗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清泉;文化创新时代:反思知识分子的作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郭声波;;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J];江汉论坛;2006年01期

3 刘奎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J];理论前沿;2006年24期

4 邓济乾;;“和谐”的场域转换:从“抽象”到“现实”[J];实事求是;2010年04期

5 丁东龙;;优势转化工程的战略指导和现实实践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年06期

6 舒铖;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论的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06期

7 贾高建;;社会现代化呼唤科学精神[J];贵州农村金融;1999年08期

8 管新华,汪e,

本文编号:1704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04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4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