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与政治关系思想对现代文艺转型的意义
本文选题:毛泽东 + 延安时期 ; 参考:《学术交流》2015年04期
【摘要】: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文艺服从于政治"的命题,与当时亟需借文艺进行革命动员、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理解、时人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对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篇名的误译有关。尽管这一命题为文艺与政治规定了一种为现实所需要的"不平等"关系,但毛泽东始终反对政治对文艺的过度挤压,主张二者应是一种张力关系,即文艺不应脱离政治,但又须在关注和表现政治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特性。这一关系远非"文艺服从于政治"所能概括。毛泽东对文艺与政治张力关系的建构,对于中国文艺走出狭小的个人生活、发掘和表现底层群众的社会生活与诉求,以及辩证处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今天亦具有启迪意义。
[Abstract]:During the Yan'an period, Mao Zedong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obey politics", and then needed to use literature and art to mobilize revolution, and Mao Zedong'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word "culture" and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Lenin's title of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and the Party's publication.Although this proposition provides a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tics, Mao Zedong has always opposed the excessive squeez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 by politics, arguing that the two should be a tension relationship, that is,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not be divorced from politics.But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keep our own artistic uniquenes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expressing politics.This relationship is far from being generalized by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politics.Mao Zedong's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tical tension, for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o go out of the narrow personal life, to explore and express the bottom of the masses of social life and demands,The dialectical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arti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enlightening toda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延安群众文艺运动研究”(2012WYM_0002)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延安时期‘文化下乡’运动研究”(13wkpy66)
【分类号】:I200;A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献贞;;周扬与“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与“终结”[J];文艺争鸣;2008年10期
2 周兵;;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辨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邓正兵;项英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的功过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4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许徐;;三十年来阿英文艺思想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张勤,朱超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7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8 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9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10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黄启后;;用儒家良方缩小贫富差距[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乔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焕明;;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要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述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8 胡哲峰;;彭德怀与“蘑茹”战术[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9 董玉梅;栾锦萍;;浅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10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沈赋涵;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D];湘潭大学;2010年
6 谷贱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邓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玉鲜;傣族与云南其它民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傅惠;;有关文艺与政治问题的几种意见[J];文学评论;1980年01期
2 卢永欣,吴林芳;论毛泽东的“文化——意识形态”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蒋文博;;延安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3 康小怀;刘建德;;延安时期干部道德教育探析——以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道德教育为例[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4 廖建平;;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廉洁政治的条件和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9期
5 散木;;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秘书和培元[J];党史博览;2011年10期
6 冉思尧;;延安时期设立的节日[J];文史月刊;2013年03期
7 顾霞凤;;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分类整理[J];党史文苑;2013年12期
8 高继民;张志芳;;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反腐倡廉举措及其历史启示[J];党史文苑;2013年20期
9 曹桂芳;;延安时期的艺术团体[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04期
10 米世同;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培养[J];人文杂志;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亚利;;中共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王行水;;浅谈党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7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8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晓荣;王育英;;延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庆伟;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7年
2 贾志敏 张军;“延安时期民俗文化影视城”雏形乍现[N];延安日报;2011年
3 孙国林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延安大学校长 崔智林;延安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5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郭永平;延安时期党的廉洁政治永放光彩[N];陕西日报;2012年
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 赵耀宏;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7 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N];黑龙江日报;2013年
8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峗;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为民思想 努力做好改革发展为民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3年
9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研究室 杨露;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景慧;延安时期“双拥”的蓬勃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俊;延安时期理论学习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4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希贤;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6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7 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禹;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东霞;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韦宏伦;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及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渊;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5 高斌博;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6 沙红叶;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2年
7 张丽丽;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献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王飞;延安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郭杰;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9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3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