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回溯及其当代应用
本文选题:社会形态理论 + 马克思 ; 参考:《东南学术》2017年05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将其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结出的理论硕果,是我们观察世界历史、分析现实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和理论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淡化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现象,也存在借否定社会形态理论否定党的历史,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和社会主义存在合法性的现象,对此我们既要高度警惕,也要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当前,坚持社会形态理论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始表述,抓不住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和精髓,造成矮化社会形态理论,将其局限于五种社会形态说等具体结论并奉为圭臬的倾向;二是脱离社会实践和现实,造成社会形态理论在分析当今时代和中国现实时失语失声的倾向。用社会形态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可知当今中国仍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代表新生产力的新知识群体,将是中国引领未来世界潮流的希望所在。
[Abstract]: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is the result of Marx's application of his philosophy in the field of social history. It is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for us to observe the world history and analyze the real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theory that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has been desalinated and even denied to varying degrees,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negating the Party by negat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To deny the legitimacy of history and socialis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 should be on high alert and treat it separately. At present, to persist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overcoming two tendencies: one i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original expression of the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and fail to grasp the core and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resulting in the dwarfing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The second is the tendency to deviate from social practice and reality and cause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to be aphasia in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reality. By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we can see that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t transition to communism, but the new knowledge group, which represents the new productive forces, will be the hope for China to lead the world trend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类号】:A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侧记[J];哲学动态;2003年11期
2 黄加清;王跃;;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3 洪光东;;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辨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焦存朝;;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系统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J];党史博采(理论);2014年04期
5 杨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正[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沈湘平;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唯实;2002年07期
8 邵腾;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双维多级构造的整合研究[J];学术月刊;2004年08期
9 刘荣军;;马克思三大社会历史形态理论中的社会财富观[J];哲学研究;2009年07期
10 洪光东;;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N];济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增剑;马克思三形态理论中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卓;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赵旭东;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3 陈旭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杨维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5 王真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房圣康;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7 刘金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5年
8 齐效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苏晶晶;从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看科学发展观[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李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96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9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