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抗战公式”及其在战时的运用
本文选题:抗日战争 + 抗战公式 ; 参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09期
【摘要】:在毛泽东的思维逻辑中,抗日战争虽复杂,但却有规可循,更可用"公式"来阐释。经过抗战爆发后半年多的观察,他提出了"中国的团结+世界的援助+日本国内的困难=中国的胜利"这一重要的"抗战公式",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出路和办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提出这一"公式"的同时,还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任务,指出了更为具体的运用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在这一方法的指引下,将毛泽东的"抗战公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进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Abstract]:In the logic of Mao Zedong's think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complicated, but it has rules to follow, and can be explained by "formula". More than half a year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e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formula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of "China's United World Assistance to Japan's domestic difficulties = China's Victory", which pointed out the way out and methods for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hat is more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 when Mao Zedong puts forward this "formula", he also points out the more concrete methods of application and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ask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method,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urned Mao Zedong's "formula of anti-Japanese war" into concrete action and thus achieved a great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4JDSZK060)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2 周长明;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外援的思想和策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2 钟春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胡国枢;;影响现代中国教育改革走向的教育家陶行知[J];爱满天下;2003年03期
4 刘慧;;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严振书;;社会建设党史溯源与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臧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梁柱;;共产党人要有自觉践行党的纲领观念——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孟宪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王世儒;;李大钊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10 刘宗棠 ,熊蕴嘉;学习、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的逻辑思想[J];毕节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洪武;;陈毅与新四军[A];铁流21——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C];2012年
2 王世儒;;李大钊与毛泽东[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3 王汝秀;;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先进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梁中堂;;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唐培吉;;抗日战争和新四军[A];新四军研究(第一辑)[C];2008年
6 牛兴华;王溪文;;中国共产党奠基西北走向辉煌的历史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王鹏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及心态论析——以恽代英选取社会主义思潮为例[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洲雁;;青年毛泽东的美国观[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9 周锦涛;;毛泽东与抗战时期的党内教育[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10 唐洲雁;;青年毛泽东的美国观[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赓;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现代价值与弘扬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俊博;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特征[D];湘潭大学;2010年
3 崔志刚;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勇贤;毛泽东的法治思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郑向颖;毛泽东的民主行政思想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徐晓旭;陶行知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尊念;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何红连;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古仲兵;青年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2103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0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