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话语政治”转向

发布时间:2018-08-20 18:34
【摘要】:正20世纪中、后期,活跃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思想界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总体性基点和社会批评意识,迎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挑战,从哲学理论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将其哲学观点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以其惯有的实践性品质回答后现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保持其鲜活生命力。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坚持上述原则发展自身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20th century, late Marxist theorists who were active in the ideological circles of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adhered to the banner of Marxism, adhered to the general basis point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criticism.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various anti-Marxist thoughts and developing Marxism from the height of philosophical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losely combine their philosophical views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To answer the new questions raised by postmodern society with its customary practical quality, to maintain its fresh vitality. The lat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te Marxist thought.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学文本理论研究”(12JJD75002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一兵;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雨辰;张佳;;哈维对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黎庶乐;;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任鹏;;后现代的逻辑与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4 王浩斌;市民社会: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历史语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金辉;;哲学向政治的回归:走出“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空间[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6 张佳;;晚期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主要理论问题和基本特征[J];江汉论坛;2013年12期

7 任鹏;;晚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后现代政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田世锭;;对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几个概念的反思——与张一兵等教授商榷[J];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春建;安东尼奥·内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柴婷婷;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莹;哈琴后现代文化政治思想的文学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美子;凯尔纳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韩冰;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述评与诊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贾斐;论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袁蓓;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反思[D];苏州大学;2013年

5 郭士博;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论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6 张婷;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辽;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论[J];求是学刊;1998年04期

2 马建辉;;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进展中的偏失[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04期

3 康梅钧;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人学意蕴[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范玲娜;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学会第二十届年会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5 吴琼;;在政治与想像之间——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史略[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12期

6 李长中;;现代性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7 党圣元;;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文化维度[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8 张永清;;从“西马”文论看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9 马建辉;郭一文;;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科学本性[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党圣元;;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J];学术界;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拓展[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仁香;;马克思主义文论应直面现实[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连功;陈艳梅;孟方;;在发展中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弓;;中国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张保守;;文学不能忘记生活[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学的当代性”学术研讨会纪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孙书文;;革命语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特质——以周扬文艺思想为个案[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嘉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七卷本《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述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玉刚;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N];学习时报;2010年

2 周由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13年

3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赵秀忠;视野开阔 亲切生动[N];光明日报;2012年

4 张振辉;波兰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亨利克·马尔凯维奇[N];文艺报;2014年

5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课题组;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6 宋俊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研究的新成果[N];河北日报;2012年

7 记者 陈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改革中前进[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马建辉;维度与走向[N];文艺报;2006年

10 燕世超;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2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马兆杰;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D];复旦大学;2007年

4 赵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平川;“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朱珊;“物”的三副面孔[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艳;中西马克思主义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论述评[D];延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9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9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d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