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10-21 09:06
【摘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如何站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自觉运用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来认识与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这是本论文研究的主题。 民生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地阐发了民生思想。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并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民生问题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人们通过获得经济、政治、社会、劳动的解放,不断改善民生现状,满足民生需求,进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生内涵有着一定的契合。这就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民生已由过去所指的吃饱穿暖,扩展到人民群众对更好的住、更方便的行、自身更全面的发展等多方面诉求。考察马克思在民生问题上的基本思路,挖掘马克思民生思想其中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能够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论文从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情境出发,比较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联系当代中国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以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为指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全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背景与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指出理论可借鉴之处与不足。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概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民生思想产生的历史情境。.首先,总结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社会条件与马克思以前的主要民生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其次,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民生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把考察民生的视角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并由《资本论》为标志的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深入。 第二部分:重点围绕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展开分析。认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立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实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历经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与劳动解放层层推进,目标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 第三部分:深入挖掘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维度,将马克思民生思想落脚于当代中国现实的民生问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着力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就比较突出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结语部分:指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不仅具有时代性,也体现发展性。因此,我们要在实践发展中实现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提高“为民生”、“重民生”、“保民生”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2期

2 刘森林;;为什么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不重视施蒂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谢礼圣;吕增奎;;青年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现代国家——评《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现代政治和人类繁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4 卢现祥;马克思理论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4期

5 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回溯[J];唯实;2009年05期

6 徐建立;;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批判思想的价值目标[J];前沿;2009年10期

7 朱进东;;马克思《大纲》研究50年[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洪韵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1期

9 邹广文,邵腾;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格·巴加图里亚;柳·瓦西娜;李兴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世波;;对民生思想、理念和学说的初探[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加强党的执政与改善民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卢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4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韩立新;;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生态学问题[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6 刘啸霆;;重读恩格斯——全球化背景下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必然选择[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徐项宏;;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构建民生型政府[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8 M.考林;黄陵渝;;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9 许斗斗;;论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和过程性——兼与张奎良先生商榷[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世祯;;是批评还是赞扬?——评《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逻辑错误》[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遥译;当前危机导致马克思理论的回归[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记者 谢斌 严运涛 彭磊;升级版的“武汉民生”[N];湖北日报;2011年

3 花蕾 袁和静(书评人);马克思如何看待21世纪[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繁昌三中 李必成 县教育局 骆君波;试析新民生观的要义和价值[N];芜湖日报;2011年

5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6 梁中堂;加强马克思遗著出版的几点建议[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舫;回归马克思的思想本真[N];人民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赵雪筠 通讯员 李学兵 刘国贤;“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的民生观[N];威海日报;2010年

9 刘纯银;要多用民生观考核政绩[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邢台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邋窦孟朔 苏献启 范拥军 陈聚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思考[N];河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李芸;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6 田志亮;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岳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生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视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3 赵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淼;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意蕴及其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胡葆芸;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罗昊苏;马克思正义观之方法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娴靓;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雷;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阐释[D];广州大学;2010年

9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84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284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0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