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本文以马克思自然观为基础,旨在挖掘其理论精髓,并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在马克思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除绪论以外,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及发展历程。马克思在批判继承旧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个方面对自然观内容进行阐述,体现出马克思自然观鲜明的唯物性、辩证性和实践性。第三部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这三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然后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公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和发达国家污染产业转移这四个方面指出了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论述了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主要从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启示三个角度阐述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自然观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南。为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危机,必须以马克思自然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并且加强国际合作,从多方面共同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 生态危机 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X3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绪论15-20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5-16
- (一) 选题背景15-16
- (二) 选题意义16
- 二、研究相关动态16-19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三、主要研究方法19-20
- (一) 文献检索法19
- (二) 理论联系实际19
- (三)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19-20
-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及发展历程20-30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20-24
- 一、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继承20-21
- 二、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继承21-23
- 三、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与继承23-24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历程24-30
-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萌芽时期24-25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时期25-28
-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时期28-30
- 第二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30-39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30-36
- 一、人与自然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30-32
- 二、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32-34
-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34-35
-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5-36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36-39
- 一、唯物性36-37
- 二、辩证性37
- 三、实践性37-39
-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39-50
-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39-41
-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39-40
- 二、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40-41
- 第二节 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41-47
- 一、资源约束趋紧42-44
- 二、环境污染严重44-46
- 三、生态系统退化46-47
- 第三节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7-50
-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47-48
-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48
- 三、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48-49
- 四、发达国家污染产业的转移49-50
- 第四章 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0-60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50-52
- 一、马克思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50-51
- 二、马克思自然观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理论支持51-52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意义52-54
- 一、用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解的观点反思我国的生态危机52-53
- 二、用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思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系53-54
- 三、用马克思的实践视角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54
- 第三节 马克思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54-60
-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55-56
-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56-57
-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理念57-58
- 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58-60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