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在早期康德、斯宾塞、孔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完善地关于社会构建的学说理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是由各部分构成并不断矛盾运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社会有机理论中社会构建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具有重要的指导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介绍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基本构成要素及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内容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促进指导作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揭示了人地位的重要性,一切社会的发展最终都要为了人利益的全面维护。只有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才能是健康和谐的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相关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的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关于社会构建的相关思想,而且在实际情况中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社会构建思想运用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应从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的问题着眼,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相关思想进行指导解决。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存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启示我们首先就要大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贫富差距、区域差距、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大力实施各项为人民谋利益的措施,才能真正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向前发展。实践证明,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显示社会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变化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社会,构成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构成、相互制约联系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整体性、运动性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在今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提供了规范的方法路径。只有运用这种正确的、科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改造社会。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在现阶段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运用于现实改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中关于社会构建发展的重要理念得出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社会内部各个环节因素都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发展进步。本人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相关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的著作论文,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运用。主要是致力于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指导中,以期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发挥出最实际、最有效的作用。这是本文研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社会构建中相关思想的最现实、最直接的理论应用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理论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思路12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12-13
-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内容13-20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3-15
-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提出13-14
-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14-15
-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15-20
-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现实基础15-16
-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在动力16-17
-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要素17-18
- 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达成目标18-20
-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在关联20-27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20-23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21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21-22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22-23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23-27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23-25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25-27
- 第三章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27-38
- 第一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27-30
- 一、人口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27-28
- 二、自然环境与经济粗放式发展的矛盾28-30
- 第二节 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30-38
- 一、贫富差距矛盾30-32
- 二、劳资关系问题32-33
- 三、区域差距矛盾33-34
- 四、政府公共权力与公民个体权利的冲突34-36
-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就业、卫生等问题突出36-38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38-50
-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8-40
-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8-39
-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9-40
- 第二节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40-43
-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0-41
- 二、解决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41-43
- 第三节 建设法治型与服务型政府,提高国家社会治理能力43-46
- 一、建设法治国家43-45
-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45-46
- 第四节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46-50
-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46-47
-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琼,贺祥林;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2 刘海龙;;社会有机体理论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5年06期
3 高天琼;;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构成内容的文本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魏伟;;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6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J];求实;2007年05期
7 金晓燕;王昌明;;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述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周建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1期
10 侯彦峰;崔剑;;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西华;;中国梦和社会系统的涌现机制与和谐社会的非线性构建[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和丽蓉;;和谐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坚;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N];学习时报;2007年
2 高天琼 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年
3 殷叙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N];学习时报;2006年
4 马俊峰;从社会有机体角度理解社会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4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王东;关于科学发展观之哲学基础的几点理解[N];北京日报;2007年
6 马援;让核心价值体系弥补社会裂痕[N];人民日报;2007年
7 王巍;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N];学习时报;2014年
8 杨巧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6年
9 孟庆艳 张涛 张龙海;长期的历史任务 重大的现实课题[N];沈阳日报;2006年
10 邓伟志;和谐不是“无差别境界”[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开鹏;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周雷;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先兵;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新探[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08年
4 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远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净琳;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7 田菲菲;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8 李晓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洪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袁航;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