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以及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将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承问题重新纳入研究视野并探究出其中的规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揭示第二国际成立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详实的材料,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恩格斯在宣传、阐述、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同时梳理了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几个主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其基本经验,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继续传承,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第二国际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当代中国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14;A811;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8-9
- 1.1.1 研究缘由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
- 1.2.2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3 概念界定10-11
- 1.3.1 第二国际时期10
- 1.3.2 马克思主义10-11
- 1.3.3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11
- 1.4 研究方法11
-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11
- 1.4.2 比较研究方法11
- 1.4.3 历史分析方法11
- 1.5 研究目的11
- 1.6 基本框架11-13
- 第二章 第二国际的成立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13-21
- 2.1 第二国际成立时的背景13-15
- 2.1.1 第二国际成立时的社会背景13-14
- 2.1.2 第二国际成立时的理论背景14-15
- 2.2 第二国际时期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维护15-18
- 2.2.1 宣传与阐释马克思主义16-17
- 2.2.2 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17-18
- 2.3 第二国际时期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8-21
- 2.3.1 完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理论18-19
- 2.3.2 提出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19-21
- 第三章 其他主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21-35
- 3.1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21-26
- 3.1.1 宣传和阐述马克思主义21-22
- 3.1.2 捍卫马克思主义22-24
- 3.1.3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24-25
- 3.1.4 理论缺陷25-26
- 3.2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26-31
- 3.2.1 宣传和阐述马克思主义26-27
- 3.2.2 捍卫马克思主义27-28
- 3.2.3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28-30
- 3.2.4 理论缺陷30-31
- 3.3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31-35
- 3.3.1 宣传和阐述马克思主义31-32
- 3.3.2 捍卫马克思主义32-33
- 3.3.3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33-35
- 第四章 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对当代中国的启示35-45
- 4.1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阐述35-39
- 4.1.1 重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的翻译出版和修订工作35-36
- 4.1.2 不断拓宽宣传与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路径36-38
- 4.1.3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与阐述的通俗化38-39
- 4.2 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39-42
- 4.2.1 坚决批判各种不良社会思潮39-40
- 4.2.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40-41
- 4.2.3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育41-42
- 4.3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发展42-45
- 4.3.1 重视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环境42-43
- 4.3.2 重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途径43
- 4.3.3 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文化的融合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贡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郝保英;郝瑞斌;;浅谈普列汉诺夫的原始宗教研究[J];理论界;2009年02期
3 尚伟;;俄历史学家丘丘金论普列汉诺夫[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1期
4 列·希罗格拉德;黄登学;;普列汉诺夫论20世纪初俄罗斯及西方经济学[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5 高放;;论普列汉诺夫功大于过——兼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J];教学与研究;1979年06期
6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论哲学史方法论的若干问题[J];江汉论坛;1980年02期
7 陈延琳;;普列汉诺夫论地理环境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1980年06期
8 裴烽 ,孙莉;历史地科学地评价杰出人物的伟大作用——学习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9 许苏民;;试论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意识两种基本形态的学说[J];江汉论坛;1981年02期
10 陈启能;;普列汉诺夫临终前有没有认错?[J];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翔;;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生态观[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张辉;;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斗争——兼论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比较[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保贤;普列汉诺夫并非死于斯大林时期的肃反运动[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张建华;现代化之选择: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郝瑞斌;普列汉诺夫宗教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鹏;普列汉诺夫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兰;普列汉诺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2 陈波;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黄春明;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马雅兰;论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辽宁大学;2015年
5 时伟;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张琳琳;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0年
7 郭鹏;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宋建敏;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婧;论普列汉诺夫晚期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14年
10 高磊;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