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有效回应网络民意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22:15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有效回应网络民意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的发展,网络民意在影响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力量上也不断加大,很明显的给政府公关政策制定机构给予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监督,互联网使用方便而且容易上手,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和发展,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无不都深刻的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政府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建设,网民跟着时代的发展使用互联网来表达自身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使政府和网民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其互动性大大加强,网民只要浏览政府官网上的信息便可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动向,互联网的发展给很多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追求和表达自身利益的平台,政府为了更好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也需要参考网民给出的意见。 本文的写作基础是在阅读了国内外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关于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在第一章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在国内外文献综述中其阐述是比较详细的。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在本文的第二章中介绍了有关网络民意、政府公共决策的含义,并介绍了网络民意的特征和价值,并指出公共政策应有效应用网络民意,在这基础上在第三章中进一步论述了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表现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了阐述;然后在第四章中论述了政府回应网络网路民意中存在几个显著的问题,诸如政府对网络民意无回应、回应效率低下、回应失真、回应流于形式以及回应过度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中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在回应网络民意的认识程度不够也即意识淡薄、政府回应网络民意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规范、政府回应网络民意没有系统科学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以及政府在回应网络民意时也存在一定的利益集团的阻力,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发挥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积极影响从政府方面、网络参与主体方面、法治建设方面和技术保障方面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民意 公共政策 政策制定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D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12
  • 1.1.1 研究背景8-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9
  • 1.3.1 研究内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网络民意应成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19-28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19-23
  • 2.1.1 网络民意19-21
  • 2.1.2 公共决策21-23
  • 2.2 网络民意的特征23-25
  • 2.2.1 迅捷性23
  • 2.2.2 多样性23-24
  • 2.2.3 草根性24-25
  • 2.2.4 随意性25
  • 2.3 网络民意的价值25-26
  • 2.4 公共政策应有效回应网络民意26-28
  • 第三章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表现28-34
  • 3.1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影响的发展变迁28-31
  • 3.1.1 网络民意在我国的兴起28-29
  • 3.1.2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政策影响的表现形式29-31
  • 3.2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积极影响表现31-32
  • 3.3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32-34
  • 第四章 政府回应网络民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4-41
  • 4.1 政府回应网络民意中存在的问题34-37
  • 4.1.1 无回应34
  • 4.1.2 效率低下34-35
  • 4.1.3 回应失真35-36
  • 4.1.4 流于形式36
  • 4.1.5 回应过度36-37
  • 4.2 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7-41
  • 4.2.1 意识淡薄37-38
  • 4.2.2 无章可循38-39
  • 4.2.3 机制缺乏39
  • 4.2.4 存在阻力39-41
  • 第五章 完善公共政策制定有效回应网络民意的对策41-48
  • 5.1 政府方面41-44
  • 5.1.1 大力推进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41-42
  • 5.1.2 健全网络民意的收集、甄别和反馈机制42-43
  • 5.1.3 积极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43-44
  • 5.2 网络参与主体方面44-45
  • 5.2.1 提升网络公民的政治素养44
  • 5.2.2 积极遵守网络伦理道德规范44-45
  • 5.2.3 培育网络公民的参与理性45
  • 5.3 法治建设方面45-46
  • 5.4 技术保障方面46-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琛;;网络民意背后的政治文明[J];人民论坛;2010年22期

2 高丹;;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梁旭日;;网络民意的政治学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4 张亚勇;杨丽梅;;规范网络民意 构建和谐社会[J];求实;2007年01期

5 杜欣;张彬;;尊重网络民意:政府决策的一个有益弥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5期

6 ;正确对待网络民意[J];上海人大月刊;2007年08期

7 ;网络民意:2007年两会网络调查[J];中国信息界;2007年Z1期

8 刘祖华;周湘智;;网络民意在公共决策中的双面解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张亚勇;;网络民意——走向理性的“百家争鸣”[J];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04期

10 周兼明;;网络民意改变中国人的生存状态[J];同舟共进;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鹏;唐三勇;;网络民意流行语:舆论表达的特殊形态[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王十禾;;“网络民声”本体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周驹悦;;网络发展对公共管理的监督与促进[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军;网络民意开始通过“最后一公里”[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匡文波;网络民意:拒绝疑虑和误解[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舆情处副处长 胡芸;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民意[N];山西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程小旭;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凸显网络民意重要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博士 孟祥沛;网络民意是否影响司法审判[N];解放日报;2009年

6 周军宇;“网络民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意义[N];工人日报;2010年

7 记者 谭剑;湖南:听取“网络民意”,首次写入政府报告[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周军宇;“网络民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五重意义[N];农民日报;2010年

9 广州市天河区政协 李虹;网络民意应成为政协工作新元素[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孟澍菲;“政府需要建立整合网络民意的制度渠道”[N];检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淑华;权利与权力双重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朱丽峰;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高辉;公众视角下网络的政治作为[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基础的网络民意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苏慧;网络民意的功能及局限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乔木;我国网络民意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4 丁雪圣;论网络民意及其调控策略[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金虹;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魏长青;冲突视阈下的网络民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张德鸿;网络民意的公共政策功能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豫博;网络民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孙泉;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易晔;中国网络民意的功能及其政府引导[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有效回应网络民意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3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