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4-08 00:1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有机体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论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本人虽未就社会有机体的相关内容做出明确而系统的论述,但从他的不同时期的各种著作和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隐含的丰富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相关论述来看,他对社会有机体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科学性,而这种进步性和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起点和思维方式上,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也即人的“三种生产”为其研究起点,以实践的和人本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有机体并构建其思想体系的。本文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力求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贯彻和落实我国的战略思想,如:“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这些新的战略思想的解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旨在为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过程。其中理论渊源有:古希腊朴素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康德、黑格尔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而形成过程是从它的萌芽、形成和完善三个方面论述的。在萌芽阶段主要代表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在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完善阶段的代表作有《资本论》。第二部分,通过文本解读,分析归纳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特征。首先,较为详细地归纳出其主要内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是由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特征:即实践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开放性。第三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主要包括在唯物史观中的作用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价值;而实践价值是:在思考和审视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运用整体性分析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坚持对外开放。总之,本文在借鉴之前研究者所做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和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希望也更多专家能够重视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加大研究的深度,从而发现该理论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四个全面 五大发展理念 五位一体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4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2-13
  • (四)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3-14
  •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过程14-23
  • (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14-18
  • 1. 古希腊朴素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4-15
  • 2. 康德、黑格尔的社会有机体思想15-16
  • 3. 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16-18
  •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8-23
  • 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萌芽18-20
  •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20-22
  •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完善22-23
  •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23-31
  • (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主要内容23-28
  • 1. 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23-24
  • 2. 社会有机体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24-25
  • 3. 社会有机体是由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25-26
  • 4. 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26-27
  • 5. 社会有机体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27-28
  •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特征28-31
  • 1.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28-29
  • 2. 社会有机体是具有整体性的有机体29-30
  • 3. 社会有机体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开放系统30-31
  •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价值31-38
  • (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价值31-33
  • 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唯物史观中的作用31-32
  •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价值32-33
  •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实践价值33-38
  • 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33-34
  •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34-36
  •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全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提供了思想资源36-38
  • 结论38-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4
  • 后记44-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琼,贺祥林;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2 刘海龙;;社会有机体理论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5年06期

3 高天琼;;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构成内容的文本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魏伟;;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6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J];求实;2007年05期

7 金晓燕;王昌明;;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8 王浩斌;王飞南;;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述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周建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1期

10 侯彦峰;崔剑;;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西华;;中国梦和社会系统的涌现机制与和谐社会的非线性构建[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和丽蓉;;和谐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坚;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N];学习时报;2007年

2 高天琼 贺祥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年

3 殷叙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N];学习时报;2006年

4 马俊峰;从社会有机体角度理解社会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4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王东;关于科学发展观之哲学基础的几点理解[N];北京日报;2007年

6 马援;让核心价值体系弥补社会裂痕[N];人民日报;2007年

7 王巍;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N];学习时报;2014年

8 杨巧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6年

9 孟庆艳 张涛 张龙海;长期的历史任务 重大的现实课题[N];沈阳日报;2006年

10 邓伟志;和谐不是“无差别境界”[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开鹏;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周雷;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先兵;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新探[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08年

4 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远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净琳;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7 田菲菲;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8 李晓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洪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袁航;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1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