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观

发布时间:2021-04-19 07:31
  本论文由导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实践要求与学术动因、基本价值与当代意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从总体上对“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进行理论阐释与论证;第二章从纵向上(历时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几种主要流变及其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第三章从横向上(共时态)探讨时代变迁与马克思哲学转型的相关问题。最后主张在坚持马克思哲学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在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结语部分立足当代实践格局,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进行展望。第一章: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批判哲学。马克思正是在同传统思辨哲学激烈的斗争中,在对以往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研究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与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中,在对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和工人阶级的关注中,才开辟出哲学新道路的。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使哲学的视域、主题、思维方式、功能、品格、范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而言,哲学视域:从抽象思辨世界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哲学主题:从物的增殖到人的发...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实践要求与学术动因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学术目标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难点与应对之策
第一章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
    一、哲学视域:从抽象思辨世界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一) 抽象思辨世界的困境
        (二) 走入现实生活世界
        (三) 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
    二、哲学主题:从物的增殖到人的发展
        (一) 科学主题——规律探索
        (二) 价值主题——人文关怀
        (三) 超越主题——方向导引
    三、哲学研究方法:从体系建构到方法指南
        (一) 面向事情本身: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
        (二) 面向人本身:按照人的发展来重新安排现实世界
        (三) 面向哲学本身:从“视界融合”的趋向来透视哲学
    四、哲学思维方式:从既成论到生成论
        (一) 本质主义思维与既成论
        (二) 功能主义思维与生成论
        (三) 从既成论向生成论变迁
    五、哲学功能:实践基础上反思、批判和引导的统一
        (一) 面向过去的反思功能:历史审视
        (二) 面向现在的批判功能:价值评判
        (三) 面向未来的引导功能:理想建构
    六、哲学范式: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
        (一) 理论哲学范式的式微:实践哲学兴起的前提
        (二) 实践哲学范式的兴起:当代哲学的主流精神
    本章小结: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一、恩格斯:根本立场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个性差异
    二、第二国际某些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科学化倾向
    三、列宁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倾向
    四、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倾向
    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倾向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倾向
    七、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化倾向
    本章小结:基本经验
第三章 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
    一、革命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范式
        (一) 哲学——时代——问题
        (二) “破”与“立”的辩证法
    二、建设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范式
        (一) 革命任务转变与哲学重心转移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新探索
    三、哲学范式转型:从革命范式到建设范式
        (一) 历史方位
        (二) 主要内容
        (三) 深层障碍
        (四) 再思之路
    本章小结:在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的转换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一、“道路”的哲学意蕴
        (一) 意蕴之一:路径
        (二) 意蕴之二:方向
        (三) 意蕴之三:通达
    二、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学术与学养的统一
        (一) 学说之维:阐释与创新的张力
        (二) 学术之维:学术与现实的纠缠
        (三) 学养之维:知识与智慧的会通
    三、追寻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一) 追寻何以必要?
        (二) 追寻何以可能?
        (三) 追寻永在途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J].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01)
[2]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 韩庆祥,张艳涛.  北方论丛. 2007(01)
[3]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 李忠杰.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1)
[4]形态、路径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J]. 崔唯航.  哲学动态. 2006(10)
[5]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命运[J]. 张艳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5)
[6]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J]. 韩庆祥.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
[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的转变[J]. 徐素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06(05)
[8]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J]. 何萍.  学术月刊. 2006(09)
[9]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J]. 韩庆祥.  学术月刊. 2006(09)
[10]用学术支撑思想 用思想传递时代——韩庆祥教授访谈[J]. 韩庆祥,张艳涛.  学术月刊. 2006(09)



本文编号:3147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47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