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绿色生态蕴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10:34
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探寻其解决之道成为全球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日俱增,尤其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为迫切。在此种态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绿色生态成为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绿色生态的蕴涵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更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自然观透射的生态智慧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理论视角,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分析了其自然观由来的现实依据,从对古典哲学家“原子论”的借鉴、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对费尔巴哈“感性”唯物论的扬弃等阐述中厘清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溯源。在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上,马克思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关系,将“实践”看做人与自然联结的纽带,并坚信通过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社会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在此基础上,论文剖析了马克思自然观与绿色生态之间的内在逻辑,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生态的实现有指导功能,绿色生态则是马克思自然观...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由来及内容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场语境
(一)工业革命后果的分析:对技术变革与自然应用的逻辑审视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
(三)人与自然“异化”的揭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关注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一)对古典哲学家“原子论”的借鉴
(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三)对费尔巴哈“感性”唯物论的扬弃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的双重规定:“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创造、相互生成
(三)实践: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纽带
(四)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共产主义社会的应然状态
第二章 马克思自然观与绿色生态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自然观为形成绿色思维提供理论指南
(一)为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提供遵循
(二)为形成绿色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三)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自然观为绿色生态的实现提供实践指导
(一)实现绿色生态需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二)实现绿色生态需消解人与自然的异化
(三)实现绿色生态需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三、绿色生态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内在意蕴
(一)尊重、顺应自然贯穿于马克思自然观的始终
(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诉求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观指向的绿色生态蕴涵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一)“生命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自然界与人的客观存在
(二)“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生命共同体”的本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色是社会发展的底色
(一)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发展方式:“绿色、循环、低碳”
(三)发展动力:“以绿色科技为引擎”
三、绿色生态统领的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向往
(一)自然环境优美宜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美好生活的保障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旨归
第四章 实现绿色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一)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坚持生态富民强国的建设思路
(三)增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以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一)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三)深化绿色科技创新
三、大力发展绿色文化
(一)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加大绿色文化宣传力度
(三)推动绿色文化创造性发展
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将绿色低碳化为自觉行动
(二)改变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习惯
(三)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行动”
五、健全生态文明相关体制机制
(一)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六、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
(二)加强国际合作,共谋生态文明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J]. 谭文华.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5)
[2]“四个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前进的科学路标[J]. 张云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5)
[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观的演进和路向[J]. 金建萍. 探索. 2019(04)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解析[J]. 马俊峰,王鹏. 学术交流. 2019(07)
[5]绿色文化有力支撑绿色发展[J]. 李留新. 人民论坛. 2019(16)
[6]“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J]. 穆艳杰,于宜含.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7]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J]. 孙宝华. 党政论坛. 2019(03)
[8]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原初意蕴及当代启示[J]. 乔荣生,梁瑞敏,陈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9]“两山”理论指导绿色发展[J]. 王少峰. 前线. 2019(03)
[10]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 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1)
本文编号:3216415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观的由来及内容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场语境
(一)工业革命后果的分析:对技术变革与自然应用的逻辑审视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分析
(三)人与自然“异化”的揭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关注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渊源
(一)对古典哲学家“原子论”的借鉴
(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三)对费尔巴哈“感性”唯物论的扬弃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的双重规定:“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创造、相互生成
(三)实践: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纽带
(四)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共产主义社会的应然状态
第二章 马克思自然观与绿色生态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自然观为形成绿色思维提供理论指南
(一)为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提供遵循
(二)为形成绿色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三)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自然观为绿色生态的实现提供实践指导
(一)实现绿色生态需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二)实现绿色生态需消解人与自然的异化
(三)实现绿色生态需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三、绿色生态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内在意蕴
(一)尊重、顺应自然贯穿于马克思自然观的始终
(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诉求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观指向的绿色生态蕴涵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一)“生命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自然界与人的客观存在
(二)“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生命共同体”的本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色是社会发展的底色
(一)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发展方式:“绿色、循环、低碳”
(三)发展动力:“以绿色科技为引擎”
三、绿色生态统领的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向往
(一)自然环境优美宜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美好生活的保障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旨归
第四章 实现绿色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一)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坚持生态富民强国的建设思路
(三)增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以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一)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三)深化绿色科技创新
三、大力发展绿色文化
(一)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加大绿色文化宣传力度
(三)推动绿色文化创造性发展
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将绿色低碳化为自觉行动
(二)改变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习惯
(三)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行动”
五、健全生态文明相关体制机制
(一)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六、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
(二)加强国际合作,共谋生态文明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J]. 谭文华.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5)
[2]“四个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前进的科学路标[J]. 张云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5)
[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观的演进和路向[J]. 金建萍. 探索. 2019(04)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解析[J]. 马俊峰,王鹏. 学术交流. 2019(07)
[5]绿色文化有力支撑绿色发展[J]. 李留新. 人民论坛. 2019(16)
[6]“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J]. 穆艳杰,于宜含.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7]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J]. 孙宝华. 党政论坛. 2019(03)
[8]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原初意蕴及当代启示[J]. 乔荣生,梁瑞敏,陈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9]“两山”理论指导绿色发展[J]. 王少峰. 前线. 2019(03)
[10]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 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1)
本文编号:3216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1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