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1:00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发展问题的自觉理论认识随着实践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从不成熟到日趋成熟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观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各个阶段发展观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它们也是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整体,科学发展观作为最新的发展理论成果,更是对前人发展观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集大成之作。自科学发展观之后,学界对我国的发展问题关注越来越多,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党的发展观演变从平衡、重点、协调、科学的角度进行划分比较和分析的研究著作还不多,本文将站在这一角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建国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渊源,此部分从国际和传统两个角度,从马克思主义、国外先进发展理论、中国传统优秀发展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把握我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渊源;第三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演变经历的四个阶段,即平衡发展观、重点发展观、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阶段的四个特点划分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四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演进历程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其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之处,,分述了六大特点和四大创新之处;第五部分总结前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文章从阶段性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理念进行划分,摆脱了众多学者以领导人为标准对发展阶段的划分,更有利于对建国后我国发展观演变的把握。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这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发展理论,把发展看成一个动态连续的客观过程,并非一步到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总结,坚定社会主义发展信念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落实新发展观的自觉性,实现百年目标,共筑中国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历史演变 特点 创新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绪论11-17
  • 一、 建国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渊源17-26
  •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选择17-21
  • 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7-19
  • (1) 社会发展史本身即是一部自然史17-18
  • (2)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系统18
  • (3) 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价值目标18-19
  • (4) 社会发展的过程19
  • (5) 自然是历史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19
  • 2. 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必要性19-20
  • 3. 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可能性20-21
  • (二) 国外其他发展观的借鉴21-23
  • 1. 国外发展观借鉴的必然性21
  • 2. 国外发展观借鉴的可能性21
  • 3. 国外发展观借鉴的内容21-23
  • (1)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借鉴苏联的发展观22
  • (2) 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观22-23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思想的传承23-26
  • 1. 传承的必要性23
  • 2. 传承的可能性23-24
  • 3. 传承的主要内容24-26
  • (1) 大同思想24
  • (2) “和合”文化24
  • (3) 民本思想24-26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变26-36
  • (一) 平衡发展观26-28
  • 1. 平衡发展观的形成背景26
  • 2. 平衡发展观的思想内容26-27
  • (1) 提出了平衡综合的发展策略26-27
  • (2) 提出了统筹兼顾、平衡发展的工作方法27
  • (3) 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27
  • (4) 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的27
  • 3. 平衡发展观解决的时代问题及其局限性27-28
  • (二) 重点发展观28-31
  • 1. 重点发展观的形成背景28
  • 2. 重点发展观的思想内容28-30
  • (1) 发展是硬道理29
  • (2) 先富共富的发展路径29-30
  • (3) 改革是必由之路30
  • (4) “三步走”发展战略30
  • 3. 重点发展观解决的时代问题及其局限性30-31
  • (三) 协调发展观31-33
  • 1. 协调发展观的形成背景31
  • 2. 协调发展观的思想内容31-32
  • (1) 提出可持续发展观31-32
  • (2) 提出了统筹协调的发展思想32
  • (3) 提出了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32
  • 3. 协调发展观解决的时代问题及其局限性32-33
  • (四) 科学发展观33-36
  • 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33-34
  • 2.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容34-35
  • (1) 一心谋建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34
  • (2) 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本质34
  • (3) 基本要求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34-35
  • (4)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35
  • 3. 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时代问题35-36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特点与创新36-45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演变的特点36-39
  • 1. 时代性与连续性36-37
  • 2. 开放性与民族性37-38
  • 3. 现实性与前瞻性38-39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39-45
  • 1. 发展战略的创新39-40
  • 2. 发展模式的创新40-41
  • 3. 发展动力的创新41-42
  • 4. 价值诉求的创新42-45
  •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演变的启示45-53
  • (一)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45-47
  • 1.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发展观指引发展46-47
  • 2. 以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永续发展47
  • (二) 重点与协调的统一47-49
  • 1. 以经济建设带动发展47-48
  • 2. 以全面协调促进发展48-49
  • (三) 合规律性与合实践性的统一49-50
  • 1. 以合乎规律的科学性指导发展49-50
  • 2. 以合乎实践的价值性引导发展50
  • (四) 手段与目的的统一50-53
  • 1. 以人为手段实践发展51
  • 2. 以人为目的规范发展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小勇,田祚雄;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吴建平;;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发展观[J];黑龙江史志;2009年13期

3 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4 杨小军;当代发展观演变的非线性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06期

5 潘利红;周新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变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6期

6 邹谨;齐德全;;简论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朱春晖;;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与发展观的协同演进[J];求索;2007年06期

8 徐虎;;论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特质[J];求实;2009年07期

9 胡锦涛;胡锦涛总书记论科学发展观[J];新东方;2004年03期

10 付兵儿;论江泽民的发展观[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6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