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7-21 17:4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全球化、反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必要回到马克思的时代、回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对其进行认真考察。马克思紧紧扣住当时历史特点,仔细考察了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他认为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由以下三个转变决定的。首先,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工场手工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必须依赖于政治上的保护才能发展,如关税、战争等,这些措施使各国处于分离状态,世界历史没有形成;分工的发展使工场手工业转变为了大工业,它打破了原来一切事物的“自然”关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就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工场手工业还是大工业,它们都是分工发展的结果,而分工又是物质生产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物质生产,这表明马克思在考察世界历史形成过程的时候,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这是唯物史观在世界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其次,等级资本转变为现代工业资本。等级资本是从属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可能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其扩张本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世界历史没有形成;现代工业资本通过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范围等途径使世界历史得以形成。最后,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劳动转变为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劳动。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劳动,其... 

【文章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世界历史形成
    第一节 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历史没有形成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使世界历史得以形成
    第四节 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二节 唯物史观在世界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唯物史观基础划清了与以往世界历史理论界限
第三章 世界历史形成动力:资本
    第一节 资本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资本的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
第四章 世界历史形成深层本质:劳动的转化
    第一节 两种不同劳动
    第二节 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劳动仅仅创造区域性历史
    第三节 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历史
    第四节 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异化世界
第五章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共产主义
    第一节 历史第二次转变的必然性
    第二节 历史第二次转变的可能性
    第三节 两次历史转变的逻辑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科学发展观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公正问题[J]. 岳梁.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5)
[2]全球化表征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性[J]. 杨生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2)
[3]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代诠释[J]. 余金成,薛新国.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1)
[4]抽象劳动不是现成的出发点[J]. 郑怡然.  江汉论坛. 2007(02)
[5]《反资本主义宣言》给予我们的启示[J]. 陈学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08)
[6]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及其当代发展[J]. 杨丽艳.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2)
[7]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J]. 梁树发.  哲学研究. 2005(12)
[8]“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思想[J]. 丰子义.  学术研究. 2005(08)
[9]世界历史概念的两层含义及现实意义[J]. 李薇薇.  理论与改革. 2005(03)
[1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J]. 梅荣政,张乾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3)



本文编号:3295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95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