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动员研究 ——以“工业学大庆”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6 22:53
政治动员在20世纪的中国政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过程的重要手段,建国以后中共依然依靠政治动员来实现经济发展,但并不顺利。本文从政治动员的角度展开对新中国历史上跨越时间最长的运动即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梳理和分析,来揭示中共在工业和经济建设中政治动员的手段和过程,并希求找到一些可为今天的政治过程借鉴之处。在对之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不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而是一个可以分为1964年学大庆和1976年学大庆前后两个阶段的运动,并且两个阶段“貌合神离”,即1976年后的运动虽然也打着“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旗号,但实质上,工作重点已转向企业整顿,强调恢复生产秩序。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选此题一方面可以对这一长达18年的运动做一梳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运动过程的详细考察来深化对政治动员的认识。第二章政治动员基本理论概述中,通过对政治动员概念的梳理和分类,提出政治动员是一种不同于家长制和官僚制的管理方式,其特点是依靠灌输意识形态和组织控制来迅速汇集群众的支持。从后发国家政治现实的角度论述了动员主体之所以能进行政治动员的三个条件。在对动员客体的分...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动员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政治动员的内涵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主体和客体
第三节 政治动员手段及其分类
第四节 政治动员的功能
第三章 工业学大庆运动概述
第一节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前提——石油大会战
第二节 文革结束前的工业学大庆运动
第三节 文革结束后的工业学大庆运动
第四章 运动中的手段分析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运动中的动员手段分析
第二节 "大庆"典型的形成——动员过程分析
第三节 运动前后阶段的差异
第五章 政治动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政治动员是一种管理方式
第二节 政治动员成功的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J]. 关海庭. 中共党史资料. 2009(02)
[2]论网络政治动员[J]. 张雷,刘曙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论析[J]. 徐彬.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7(05)
[4]建国初期山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以陕南土改为例[J]. 李巧宁.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04)
[5]转型时期党的政治动员实效下降的原因分析[J]. 林伟京. 科学社会主义. 2007(03)
[6]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的妇女动员——以苏北、苏中解放区为中心[J]. 罗长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社会动员:能力与方向[J]. 邓万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J]. 林伟京. 齐鲁学刊. 2007(01)
[9]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以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的推行为考察对象[J]. 陈潭.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5)
[10]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的群众动员[J]. 张励.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6(03)
博士论文
[1]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D]. 孙远东.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动员研究[D]. 周政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探析[D]. 朱静.西南交通大学 2007
[3]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政治动员分析(1927—1937)[D]. 王长付.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抗战与民众动员[D]. 彭绍辉.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员研究[D]. 刘颖.安徽师范大学 2005
[6]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研究[D]. 黄兢.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4529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动员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政治动员的内涵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主体和客体
第三节 政治动员手段及其分类
第四节 政治动员的功能
第三章 工业学大庆运动概述
第一节 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前提——石油大会战
第二节 文革结束前的工业学大庆运动
第三节 文革结束后的工业学大庆运动
第四章 运动中的手段分析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运动中的动员手段分析
第二节 "大庆"典型的形成——动员过程分析
第三节 运动前后阶段的差异
第五章 政治动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政治动员是一种管理方式
第二节 政治动员成功的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J]. 关海庭. 中共党史资料. 2009(02)
[2]论网络政治动员[J]. 张雷,刘曙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论析[J]. 徐彬.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7(05)
[4]建国初期山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以陕南土改为例[J]. 李巧宁.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04)
[5]转型时期党的政治动员实效下降的原因分析[J]. 林伟京. 科学社会主义. 2007(03)
[6]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的妇女动员——以苏北、苏中解放区为中心[J]. 罗长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社会动员:能力与方向[J]. 邓万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8]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J]. 林伟京. 齐鲁学刊. 2007(01)
[9]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以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的推行为考察对象[J]. 陈潭.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5)
[10]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的群众动员[J]. 张励.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6(03)
博士论文
[1]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D]. 孙远东.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动员研究[D]. 周政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探析[D]. 朱静.西南交通大学 2007
[3]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政治动员分析(1927—1937)[D]. 王长付.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抗战与民众动员[D]. 彭绍辉.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员研究[D]. 刘颖.安徽师范大学 2005
[6]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研究[D]. 黄兢.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4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0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