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3 14:01
工业革命以来,以技术变革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变革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两大特殊困境:一是以技术革命为手段,由人对自然无限索取而造成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二是以资本逻辑为基础,以“人对物的相对依赖性”所表征的主体物化问题(异化问题)。进入21世纪,这种危机趋势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呈愈演愈烈之态。这就促使我们必须从深层的文化危机高度对这两大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辩证否定的结果,是更高级的文明类型。若是想顺利过渡到生态文明社会,人们必须在哲学层面上重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定位,反思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从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层面上的实践观变革的高度出发,系统梳理研究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并且提出,对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实践观变革的高度;否则就无法理解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如何从人本学的水平过渡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来看,其大致经历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萌芽期,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期,再到《资本论》阶段的成熟完善期。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人的生产实践出发,重点批...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实践观变革对近代哲学及其自然观的超越
2.1 近代哲学及其自然观的理论缺陷
2.1.1 近代哲学“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2.1.2 近代哲学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缺陷
2.1.3 近代哲学唯心主义自然观理论缺陷
2.2 马克思实践观变革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及其思维方式的生态意蕴
2.2.1 从两极到中介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
2.2.2 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生态意蕴
第3章 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
3.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视域下的自然观
3.1.1 从异化逻辑抽象出的人本学自然观
3.1.2 人本学自然观的“应然”缺陷
3.2 从《提纲》到《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确立
3.2.1 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
3.2.2 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
3.2.3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3 《资本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3.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
3.3.2 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
第4章 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特征
4.1 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
4.1.1 两种“中心主义”的价值之争
4.1.2 以实践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4.2 展现的是技术乐观主义的理性态度
4.2.1 “技术”发展及“技术”祛魅
4.2.2 “技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正确运用
4.3 体现了一以贯之的革命性态度
4.3.1 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3.2 主张以制度变革为根本途径解决生态问题
第5章 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理论启示
5.1.1 明晰生态问题根源实质,坚定理论自信
5.1.2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5.2 现实启示
5.2.1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培育
5.2.2 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自然价值知性模式与人格的生态涵育[J]. 张敏.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5)
[2]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哲学基础及现实指向[J]. 张敏,胡建东. 学术探索. 2019(07)
[3]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析[J]. 穆艳杰,魏恒.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2)
[4]消解与超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环境伦理学的两种范式[J]. 张敏,胡建东. 理论导刊. 2018(02)
[5]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生态哲学阐释[J]. 王雨辰.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2)
[6]论马克思实践观的生态意蕴[J]. 孙民.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7)
[7]习近平生态生产力思想论析[J]. 于天宇,李桂花. 学习与探索. 2017(06)
[8]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问题”——乔纳森·休斯对西方生态主义的批判[J]. 穆艳杰,罗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1)
[9]现代化与现代化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01)
[10]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 李怀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2)
本文编号:340583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实践观变革对近代哲学及其自然观的超越
2.1 近代哲学及其自然观的理论缺陷
2.1.1 近代哲学“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2.1.2 近代哲学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缺陷
2.1.3 近代哲学唯心主义自然观理论缺陷
2.2 马克思实践观变革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及其思维方式的生态意蕴
2.2.1 从两极到中介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
2.2.2 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生态意蕴
第3章 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
3.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视域下的自然观
3.1.1 从异化逻辑抽象出的人本学自然观
3.1.2 人本学自然观的“应然”缺陷
3.2 从《提纲》到《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确立
3.2.1 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
3.2.2 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
3.2.3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3 《资本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3.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
3.3.2 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
第4章 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特征
4.1 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
4.1.1 两种“中心主义”的价值之争
4.1.2 以实践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4.2 展现的是技术乐观主义的理性态度
4.2.1 “技术”发展及“技术”祛魅
4.2.2 “技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正确运用
4.3 体现了一以贯之的革命性态度
4.3.1 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3.2 主张以制度变革为根本途径解决生态问题
第5章 实践观变革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理论启示
5.1.1 明晰生态问题根源实质,坚定理论自信
5.1.2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5.2 现实启示
5.2.1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培育
5.2.2 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自然价值知性模式与人格的生态涵育[J]. 张敏.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5)
[2]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哲学基础及现实指向[J]. 张敏,胡建东. 学术探索. 2019(07)
[3]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析[J]. 穆艳杰,魏恒.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2)
[4]消解与超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环境伦理学的两种范式[J]. 张敏,胡建东. 理论导刊. 2018(02)
[5]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生态哲学阐释[J]. 王雨辰.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2)
[6]论马克思实践观的生态意蕴[J]. 孙民.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7)
[7]习近平生态生产力思想论析[J]. 于天宇,李桂花. 学习与探索. 2017(06)
[8]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问题”——乔纳森·休斯对西方生态主义的批判[J]. 穆艳杰,罗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1)
[9]现代化与现代化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01)
[10]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 李怀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12)
本文编号:3405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0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