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22-10-10 16:25
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无论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了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展,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日趋消退。本文试图探索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由影响巨大到逐步消退的历史过程,以分析斯大林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文章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介绍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传播状况,并分别分析斯大林及其思想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影响。在各个历史阶段,斯大林及其思想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前两个阶段影响是最大的。后两个阶段影响下降,但是仍然不容小视。 第二章主要分析斯大林及其思想在1949-1978年的历史影响。主要分析斯大林模式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全面照搬斯大林模式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结果出现了许多问题。尽管中共发现了许多弊端,并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在斯大林模式唯一正确性的认识下,这些探索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第三章主要分析斯大林及其思想在1978年以来的历史影响的下降。分析中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逐步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的定义域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斯大林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大革命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三、抗战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评析
第二章 建国以来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上)
一、建国后斯大林著作出版状况
二、全面学习与照搬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的突破与回归
第三章 建国以来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下)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斯大林模式的重新评价
二、斯大林及其思想影响的消退
第四章 结语:对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J]. 周新城.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05)
[2]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要思想[J]. 俞良早. 理论学刊. 2007(04)
[3]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J]. 左凤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1)
[4]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J]. 马龙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1)
[5]论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特点[J]. 俞良早.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6)
[6]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及意义[J]. 杨学峰. 学习月刊. 2005(07)
[7]试析建国初期我党选择“苏联模式”的原因及背景[J]. 杨淑艳. 理论探讨. 2005(02)
[8]八大前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兼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J]. 邢和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1)
[9]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突破与创新[J]. 韩卉.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及其当代意义[J]. 黄军甫. 俄罗斯研究. 2004(02)
博士论文
[1]1926—1935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及影响[D]. 张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89965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的定义域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斯大林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大革命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三、抗战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评析
第二章 建国以来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上)
一、建国后斯大林著作出版状况
二、全面学习与照搬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的突破与回归
第三章 建国以来斯大林及其思想的历史命运(下)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斯大林模式的重新评价
二、斯大林及其思想影响的消退
第四章 结语:对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J]. 周新城.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05)
[2]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要思想[J]. 俞良早. 理论学刊. 2007(04)
[3]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J]. 左凤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1)
[4]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J]. 马龙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1)
[5]论斯大林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特点[J]. 俞良早.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6)
[6]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及意义[J]. 杨学峰. 学习月刊. 2005(07)
[7]试析建国初期我党选择“苏联模式”的原因及背景[J]. 杨淑艳. 理论探讨. 2005(02)
[8]八大前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兼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J]. 邢和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1)
[9]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突破与创新[J]. 韩卉.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0]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及其当代意义[J]. 黄军甫. 俄罗斯研究. 2004(02)
博士论文
[1]1926—1935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及影响[D]. 张玲.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89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899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