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加缪“荒诞”理论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加缪“荒诞”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诸多思想家纷纷投入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而他们的思考方式及最终结论则各有异同。本文选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荒诞”理论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二者相似的理论出发点和对人与世界“对抗”状态的关注,结合各自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发展,区分二者最终对世界的“回应方式”的差异,并试图以此呼吁世人在关注自身微观精神生活的同时回归实践。本文正文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两种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明确二者可比较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主题和加缪对“存在”的思考,可从整体上得出二者研究的问题属于同一“问题域”,即都属于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第二部分从批判对象、理论形态和批判目的三方面论述两种理论的相近之处。同处于追求资本和财富最大化、人与人的疏离和冷漠日渐加深的时代,两种理论同是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且同样地主张要反抗现实才能得以达到幸福。两种理论的相似性印证了第一部分中二者属于同一“问题域”的结论;第三部分重在强调二者的根本区别,主要是从哲学基础、理论起点和展开过程、价值取向三方面来展开论述。加缪以世界不可改变为前提,以“个体人”为活动主体,将“荒诞”理论植根于人的精神,故而他提出的“反抗”仅局限于思辨范畴。相对而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积极性则较为凸显,他以“现实的人”为理论起点,承认世界具有可实践改变性,将“异化劳动”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两种理论的比较中提取各自的合理成分,结合现在碰到的世界性难题,思考其当代启示,其理论意义在于不仅呼吁世人更加关注微观精神生活,同时肯定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对现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 荒诞 反抗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8
- (一) 研究意义8-9
- 1. 选题的理论意义8
- 2. 选题的现实意义8-9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9-14
- 1. 国内研究综述9-13
- 2. 国外研究综述13-14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14-18
- 1. 研究方法14-15
- 2. 基本思路15-18
- 一、两种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18-33
- (一)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18-24
- 1. 历史背景18-20
- 2. 思想渊源20-23
- 3.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3-24
- (二) 加缪“荒诞”理论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渊源24-31
- 1. 历史背景24-27
- 2. 思想渊源27-30
- 3. “荒诞”理论在加缪思想中的地位30-31
- (三) 两种理论可比较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据31-33
- 二、两种理论的相近之处33-43
- (一) 类似的批判对象33-36
- 1. 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历史必然性33-34
- 2. 充满专制、暴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迫34-36
- (二) 理论存在形态的契合点36-41
- 1. 概念来源:源于现实36-37
- 2. 概念内涵:呈现人与世界的“对抗”状态37-39
- 3. 精神隐喻:牺牲个我,造福人类39-41
- (三) 进行的批判具有相同的最终目的41-43
- 三、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43-55
- (一) 哲学基础的本质区别43-46
- 1. 马克思“异化劳动”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43-45
- 2. 加缪“荒诞”理论植根于人的精神世界45-46
- (二) 起点和展开过程的本质区别46-52
- 1. “现实的个人”与“抽象的个体”46-50
- 2. 对异化的积极扬弃与对“荒诞”的消极回应50-52
- (三) 价值取向的本质区别52-55
- 1. “异化劳动”理论以“改变世界”为前提52-53
- 2. “荒诞”理论以“解释世界”为前提53-55
- 四、两种理论比较研究的当代启示55-63
- (一) 加缪“荒诞”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55-58
- 1. 更加关注人类微观精神生活55-56
- 2. 局限性56-58
- (二)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58-63
- 1. 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58-60
- 2.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60-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69
- 附件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6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加缪“荒诞”理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