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3:06

  本文关键词: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任何一项课程政策从提出到执行,总是需要面对理想和现实、当下和未来的碰撞与抉择。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对“自上而下”的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和“自下而上”的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进行比较与分析、认知与自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它的形成过程,既要打破坚持以稳定强于一切的保守心理形成的极“左”思潮,又要革除信奉推倒重建式的革命心理形成的激进盲目的极“右”思维,在从“国家本位”的精英先导路径转向主导社会民主进程的渐进理路中,寻求课程建设的良方。 《礼记·礼运》言,“大道行,天下为公。”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公共场域应当是教育真正能够体现育人成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地方,应当是教育内在独有的一套逻辑发展规律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地方。坚持以课程当事人的“和合共生”之大爱为价值砥柱,以完善健全的课程改革“制度链”为中坚保障,最终实现课程管理的“公共”鹄的。 由于课程参与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必然会出现课程当事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权力博弈。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通过揭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权力失范,意在明确它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从而使课程改革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和正义,使课程改革最大程度满足其参与者的需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课程改革提供条件和保障,实现课程管理权力的“软着陆”。 论文尊重事实,以应然取向——实然分析——追踪探源——善治之道为基本研究线索,充分运用包括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坚持言之有理、论之有道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以下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系统介绍和分析以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作为论文研究主题的原因,澄明了研究的价值所在,经过对前期相关研究梳理,在不断地探讨“这是谁的权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何行使权力”。坚持从现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借助理论予以阐释;同时,通过对现实的描述来分析理论,使理论走出“假”、“大”、“空”的阴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映。 第二部分,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构成。三级课程管理进入人们的视野,最先是以政策的方式出现。政策文本本身,又具有某种合法化、权威化和制度化。论文借用话语分析法,以“回到”的方式、“经过”的姿态,对相关“政策群”这一宏大叙事的“思想观念”进行把脉,就“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定位基础、权力主体构成、权力职责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价值诉求。文章坚持和合之学是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指出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层次的有效整合,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坚持尊重差异的和生诉求、和平共处的和处诉求、与人为善的和立诉求、共生共存的和达诉求、达泽天下的和爱诉求。惟以此,方能“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第四部分,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分配。如果把中国的课程改革比作一个大蛋糕的话,那么,蛋糕难做,蛋糕更难分。因为,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往往产生着利益纠葛和权力争执。具体来说,“过密化”的国家层面权力分配在课程决策权、教科书编审权、课程监督权、财务权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病理症候群;“中梗阻”的地方层面权力分配在课程自主权、课程执行权等方面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去主体”的学校层面权力分配则在课程领导权、课程执行权等方面出现纰漏。 第五部分,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层次在“自组织”化的课程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在“离场”的同时“在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层面在“动”的过程中又分别不同程度地异化着课程管理体制的预设目标。在动态化的“权力流”影响下,受“目标置换”困扰的国家层面表现出力求规避风险决策思维、“改革疲惫”的决策执行力、权威僭越的行动逻辑、缺少制度层面对共识的保障;政策规避的地方层面则表现出政策敷衍下的明哲保身、政策缺损下的断章取义、政策附加下的唯利是图、政策替换下的固步自封;“杂草丛生”的学校层面则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保守化、附庸化、形式化和实用化倾向。 第六部分,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调控。这是对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是否充分而有效地行使“在手之上”的权力,进行拷问。研究发现,国家层面尚存有监督评价机构自主权缺失、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常态化缺位、法制体系规范有待健全;地方层面则集中表现在政绩工程导致改革两层皮、激励机制匮乏造成改革动力不足;至于学校层面,则突出反映在“核数文化”浸染下的评价导向偏差、“两种文化”割裂下的评价手段避重就轻、“被选择的人”主导下的评价对象锁定。 第七部分,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探源。通过“行动者——环境——制度”的动力系统演绎方式,对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偏离进行了深度剖析。就行动者而言,行动者的认知参与结构化、行动者的有限理性规约化,是发生偏离的潜在因素;从环境层面考虑,测不准的偶然事件、文化地景的时空转换,是发生偏离的可能条件;聚焦于制度层面,制度取向的“自行贬值化”、制度变迁的“反向诱致性”、制度定型的茧式化锁定,则是发生偏离的必然成分。 第八部分,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改善。论文认为,“底线共识”和“顶层设计”的有效结合,是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进一步改善的基本立足点。课程建设有着源发于教育学的内在力量,而不是一纸空文的行政指令。因此,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改善,需要彰显合情(符合国情的存在之真)、合理(合乎规范的存在之美)、合法(有章可依的存在之善)的基本原则;体现实践关怀的交往理性、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形神兼备的分布式领导和管办分离的制序等专业品质;坚持以问题解决的自组织制度建设为前提,理论自主的课程行动研究为动力,“认同”走向“承认”的主体间性理解为条件,督导监督为保障的实践准则。
【关键词】:三级课程管理 权力 权力运作 课程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3.06
【目录】:
  • 目录3-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导论:打开权力的“潘多拉之盒”14-56
  • 一、问题之源14-21
  • (一) 世界全球化的挑战15-16
  • (二) 我国社会结构的布局调整16-17
  • (三) 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17-18
  • (四) 课程政策发展的现实需求18-19
  • (五) 课程改革的时代抉择19-21
  • 二、价值之维21-22
  • 三、现状之实22-43
  • (一) 三级课程管理22-31
  • (二) 权力31-36
  • (三) 课程权力36-41
  • (四) 文献梳理的结论41-43
  • 四、概念之明43-49
  • (一) 三级课程管理43-45
  • (二) 权力45-46
  • (三) 权力运作46-47
  • (四) 课程政策47-49
  • 五、方法之镜49-56
  • 第一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构成56-78
  • 一、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定位基础57-64
  • (一) 经济发展的牵引拉动57-59
  • (二) 社会形态的双重调整59-62
  • (三) 人的能动意义发展62-64
  • 二、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分析64-70
  • (一) 国家层面的权力主体64-66
  • (二) 地方层面的权力主体66-68
  • (三) 学校层面的权力主体68-70
  • 三、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分析70-78
  • (一) 国家层面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71-73
  • (二) 地方层面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73-75
  • (三) 学校层面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75-78
  • 第二章 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价值诉求78-84
  • 一、尊重差异的和生诉求80
  • 二、和平共处的和处诉求80-81
  • 三、与人为善的和立诉求81-82
  • 四、共生共存的和达诉求82-83
  • 五、达泽天下的和爱诉求83-84
  • 第三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分配84-103
  • 一、“过密化”的国家层面权力分配84-93
  • (一) 尺蠖现象的课程决策权85-88
  • (二) 欲罢不能的教科书编审权88-90
  • (三) 空心化的课程监督权90-92
  • (四) 捉襟见肘的财务权92-93
  • 二、“中梗阻”的地方层面权力分配93-96
  • (一) “苏丹化”的课程自主权93-95
  • (二) 路径依赖的课程执行权95-96
  • 三、“去主体”的学校层面权力分配96-103
  • (一) 本末倒置的学校课程领导权96-99
  • (二) 依附寄生的课程执行权99-103
  • 第四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实施103-134
  • 一、受“目标置换”困扰的国家层面权力实施103-112
  • (一) 规避风险的决策思维104-107
  • (二) “改革疲惫”的决策执行力107-108
  • (三) 权威僭越的行动逻辑108-110
  • (四) 达成共识的制度性匮乏110-112
  • 二、政策规避的地方层面权力实施112-120
  • (一) 政策敷衍下的明哲保身112-114
  • (二) 政策缺损下的断章取义114-115
  • (三) 政策附加下的唯利是图115-117
  • (四) 政策替换下的固步自封117-120
  • 三、“杂草丛生”的学校层面权力实施120-134
  • (一)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保守化倾向120-124
  • (二)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附庸化倾向124-125
  • (三)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125-129
  • (四)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实用化倾向129-134
  • 第五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调控134-147
  • 一、国家层面的权力调控135-140
  • (一) 监督评价机构自主权缺失135-137
  • (二) 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常态化缺位137-139
  • (三) 法制体系规范有待健全139-140
  • 二、地方层面的权力调控140-142
  • (一) 政绩工程导致改革两层皮140-141
  • (二) 激励机制匮乏造成改革动力不足141-142
  • 三、学校层面的权力调控142-147
  • (一) “核数文化”浸染下的评价导向偏差142-144
  • (二) “两种文化”割裂下的评价手段避重就轻144-145
  • (三) “被选择的人”主导下的评价对象锁定145-147
  • 第六章 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探源147-163
  • 一、行动者: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潜在因素147-151
  • (一) 行动者的认知参与结构化147-149
  • (二) 行动者的有限理性规约化149-151
  • 二、环境: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可能条件151-154
  • (一) 测不准的偶然事件151-153
  • (二) 文化地景的时空转换153-154
  • 三、制度: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必然成分154-163
  • (一) 制度取向的“自行贬值化”154-157
  • (二) 制度变迁的“反向诱致性”157-160
  • (三) 制度定型的茧式化锁定160-163
  • 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改善163-187
  • 一、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163-169
  • (一) 合情:三级课程管理存在之真164-166
  • (二) 合理:三级课程管理存在之美166-167
  • (三) 合法:三级课程管理存在之善167-169
  • 二、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专业品质169-178
  • (一) 实践关怀的交往理性169-174
  • (二) 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174-175
  • (三) 形神兼备的分布式领导175-177
  • (四) 管办分离的制序177-178
  • 三、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实践准则178-187
  • (一) 基于问题解决的自组织课程制度建设为前提178-180
  • (二) 坚持理论自主的课程行动研究为动力180-183
  • (三) 从“认同”走向“承认”的主体间性理解为条件183-185
  • (四) 发挥督导在改革进程中的有效监督机制为保障185-187
  • 结束语:课程管理的权力“软着陆”187-189
  • 主要参考文献189-201
  • 附录201-206
  • 后记206-208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2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江苏教育;2010年03期

2 罗桂霞;苏传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问题及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3 罗桂霞;苏传怀;;浅谈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2期

4 郑学燕;马忠丽;路宏;;从教学管理到课程管理——论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改革[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6期

5 李硕豪;魏昌廷;;美、法、英大学课程管理比较[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2期

6 李本友;王洪席;;过程哲学视域下传统课程范式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5期

7 张相学;;学校课程管理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9期

8 田慧生;新世纪课程发展展望[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Z2期

9 阮莉洪;;校长课程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于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军;梁映;;高职空调工程技术应用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李云;;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3 吴慧媛;;《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A];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孟雪征;曹相生;;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5 赵金平;;关于高中阶段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邓晖;郭祥瑞;;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改革探讨[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7 贺玲芳;;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8 董节英;;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孟黎清;;充分发挥教师在材料力学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义忠;张克猛;范晓军;;当前理论力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李代江;浅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一)[N];广安日报;2005年

2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3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4 市教委副主任 黄永刚;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N];天津教育报;2009年

5 莫荣标 韦纯剑;深化课程改革 传承民族文化[N];贵州民族报;2008年

6 叶小华 城区凤山中学;因应课程改革,,改进作文教学[N];汕尾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传统课堂的现代救赎[N];中国教师报;2010年

8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9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10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松贤;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忠良;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2年

3 王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试验修订本(必修)特点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笛;音乐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敏;基础教育中历史双语教学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思胜;小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刘智慧;浅谈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庞静;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0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