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共同决定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8:05
本文关键词:德国共同决定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缓和劳资矛盾,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普遍实行了企业民主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制度模式。时至今日,企业民主制度已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比较流行的社会概念和现实。在西方国家各种企业民主形式中,德国共同决定制是典型代表之一。德国通过建立和推行共同决定制使得国内各企业劳资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伙伴而非相互“敌对”的关系。 德国共同决定制包括经济层面职工参与共决和社会层面职工参与共决两方面的内容。经济层面的职工参与共决解决了职工的劳动福利问题,而社会层面的职工参与共决则解决了职工的民主参与问题。两种参与形式共同构成了职工参与共决,在共同决定制的法律保障下得以实现。以法制形式确保工人代表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的参与,是德国共同决定制最为显著的特点。 德国建立并推行共同决定制是二战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资产阶级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工会的不懈斗争尤为重要。伴随着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和组织觉悟不断提高,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以往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不得不倾听企业员工的声音,,加之工会组织的努力,共同决定制应运而生。共同决定制的建立和施行,在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然而,德国共同决定制本身尚存在着缺陷。该制度的推行加剧了国内就业形式的恶化,制度的推广也不符合国际要求。就制度的实质而言,共同决定制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但并非彻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雇佣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成为企业的主宰者;另一方面,实施共同决定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和劳资关系、提高企业效益,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以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因此,共同决定制的建立和推行只是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一次调整,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关键词】:德国 共同决定制 意义 实质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751.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一、德国共同决定制的产生和发展15-22
- (一)企业工人委员会的演进15-16
- (二)企业委员会的演进16-17
- (三)企业监事会的演进17-22
- 二、德国共同决定制的内容和特点22-25
- (一)内容22-23
- (二)特点23-25
- 三、德国推行共同决定制的原因25-29
- (一)资产阶级管理方式转变的影响25-26
- (二)工会的影响26-29
- 四、德国共同决定制的评析29-42
- (一)共同决定制产生的积极意义29-34
- (二)共同决定制存在的问题34-38
- (三)共同决定制的实质38-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小宁;分享制企业激励制度的比较——利润分成、员工持股、EVA、分配权等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0期
2 储振华;高大林;郝寿昌;;各国医务人员工资比较[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1年04期
3 曹婉莉;战后德国劳资合作制度及其社会调控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智进;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江琼;两岸三地劳动基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敏;员工持股模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德国共同决定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70797.html